比招商作秀更可怕的是“演戏成瘾”

2016年07月19日 07:21   来源:工人日报   林 琳

  一个连招商都在“表演”的地方,诚信自然崩塌,今后再有什么政绩、好事、承诺,人们都不会轻易相信。而一旦被贴上“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的标签,想要摘下来,何其困难?

  有些招商,如果你当真,就输了——7月17日《人民日报》刊发的报道显示,在西北某省一场招商会的签约现场,红旗飞扬,彩球飘飘,礼仪小姐落落大方,各个项目的签约双方大笔一挥,双手紧握,一派笑意融融的场面。而实际上,这当中的一些项目早在半年前就签过约。记者调查得知,在一些地方,场面热闹的招商会其实是在“表演”招商。

  何谓“表演”招商?根据报道可知,主要包括几种情况:一是重复签约,即项目是有的,签约仪式也举行过了,但一有招商会,还会被叫来凑数,同一份合约一签再签;二是夸大其词,明明几千万元的项目,在数字上做做文章,就成了几亿元项目;三是纯属虚构,项目八字没有一撇,只是把企业邀请来,谈谈天、说说地,随便签一份文件或者“合同”,签完随手一扔,双方都不当真,更无需履行。

  招商场面红火能有什么用?“表演”招商和签约有点像商家卖东西找“托儿”来帮忙。产品销量不好,一些商家便动起歪脑筋,找几个“托儿”在柜台周围转悠,逢人即推荐或者自言自语“此物甚好”“物超所值”之类——效果会怎样?首先,会有一些人相信“托儿”所言而购买商品;其次,品牌营销会比较成功,有人即使不立刻购买也会在心里留下印象,有需要时便会优先选择;最后,销售场面热闹红火,销售员功不可没,老板可能会给予其奖励。当然,这一切利好的前提是购物陷阱不被识破。

  招商引资也是一样道理,招商会频频举行,前来“签约”的商家络绎不绝,不明真相的人会误以为此地营商环境优越、潜力巨大,于是也可能慷慨掏腰包;而上级见此情景会甚感欣慰,觉得下属招商、管理有道,今后可考虑提拔重用。

  假的真不了,谎言重复多少遍依然是谎言,只不过是被戳破的时间长短而已。“表演”签约容易,“表演”履约、落实就难了。说要上十个八个项目,吸引几千万元、几亿元的投资,可项目在哪儿呢?钱什么时候到位?只要稍微追究,有些虚假繁荣一戳即破。细心些的投资者也不难发现其中的猫腻儿,进而退避三舍。

  雇人“表演”买卖也好、请商家“表演”签约也罢,一旦露出马脚,就像此番被媒体曝光后,不但前功尽弃,而且前程尽毁。某种意义上说,“表演”招商的成本也不低。“表演”需要人财物,得像正经拍戏那样,从编剧到导演、从群演到主演、从服装到道具、从布景到化妆,一个不能少,也苦了那些受邀而来的商家,为配合“表演”每每打断自己的工作安排。

  “演戏”的更大代价在于“戏码”败露之后,地方须为之付出的口碑和形象。一个连招商都在“表演”的地方,诚信自然崩塌,今后再有什么政绩、好事、承诺,人们都不会轻易相信。而一旦被贴上“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的标签,想要摘下来,何其困难?

  “表演”招商显然很难给地方经济带来真正的提振和收益,一些人却沉醉其中、甘之如饴。更可怕的是,有的地方和官员已是“老戏骨”,习惯性“演戏”,“演戏”成瘾,有“演技”、有“积淀”,无论什么角色、剧本,都能驾轻就熟。除了“招商英才”,他们还能表演“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刚正不阿”“勇担重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等等。人们担心,如果一些地方长期弥漫这样一种作假、虚伪的氛围,争相“学习实践”,结果会怎样?

  打假,让“影帝影后”无从施展、原形毕露,不能只有媒体曝光,还要靠相关制度的完善和监督给力。比如,考核招商能否从单纯的数字、数量向质量、含金量转变?不以GDP论英雄、不搞“数字出官”,呼吁了多年,可有实质性进展?对官员政绩的考核标准如何更科学、规范,对相关项目的审计、监督如何更专业、高效?这些都应该认真去做。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