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部门执法缘何屡屡“败给”记者暗访?

2016年07月19日 07:21   来源:红网   李强

  近日,宁波市民刘先生向本报反映,今年6月份以来,宁波一些建筑企业偷偷排放建筑垃圾、泥浆的现象十分严重,刘先生曾多次向当地城管部门反映,但打电话似乎并没有效果。那么,刘先生所说的是否属实?记者对此事进行了调查。(7月18日《现代金报》)

  常言说得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记者暗访一圈,就能“逮住”一大堆问题。比如这次宁波的媒体记者深夜出击,暗访苦战至凌晨,虽然是辛苦了点,危险了点,但终究收获了事情的真相。比如“工程车无视红灯,一律直闯而过”“记者目击工程车往河里倾倒泥浆” “ 河道满是淤泥,滩涂上泥浆堆成山”等等。舆论监督,还原真相,释疑解惑,这些毕竟是媒体应尽的责任。

  令人遗憾的是,相关部门的执法这次照样一派迟缓无力状,用投诉者的话说,“每次打电话,执法人员一个小时才过来,要不然就是对方泥浆车都开走了,他们才过来,根本没有用”。还别不服气,倘若部门执法有力,怎么就没有及时查明问题,严肃处理那些偷排者?

  按理说,相较而言,执法人员具备相应的执法技能,拥有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属于“专门干这个事情”“专门吃这碗饭”的专业人员,发现问题的能力远在于记者之上。这种记者苦战至深夜才能发现的问题,对专业执法人员来说应该手到擒来,分分秒秒就能搞定才对。因此,作为公众,有绝对的理由相信,对于企业偷排的确凿证据相关执法人员早就尽在掌握之中。

  令人费解的是,本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部门执法,一次又一次要么“来晚了”,要么“扑空了”, 就好似“八十老翁吹喇叭” “ 总是有气无力。明明是“专吃这碗饭”的专业人士,干的事情却一点也不专业,这明显的不正常嘛。

  部门执法本该明显占强占优,却屡屡“败给”记者暗访,这其中究竟何故?难道真的如网友分析的那样,“欺软怕硬”“拿钱了还管个什么啊”“有关部门都没看见嘛?懂得吧”。真相假不了,假象自然也真不了,相关部门究竟是监管执法不给力、不作为,还是有其他什么难言之隐,就不妨将处置的来龙去脉说出来,证清白吧。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