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安排记者暗访让谁“掉颜”?

2015年09月25日 09:15   来源:中国江苏网   任加启

  9月23日,大河报客户端刊文《记者口述:李克强两次安排我暗访》,文章记述了河南日报记者李爱梅曾经跟访李克强时的背后故事,文中提到李克强曾两次安排其暗访刚调研过的城市,了解当地待办事情的落实情况。(9月23日大河报)

  笔者以为,在正常情况下,总理进行实地调研是为了真实的了解基层群众生活状况和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为了更加贴近群众和了解群众需求。然而在报道中,总理之所以还要安排记者进行暗访,想必是源于调研过程中出现“先安排、早准备、瞒事实”等情况,从而出现群众反映与官员汇报不符的现象。面对调研结束后总理安排记者暗访,切实了解民生的做法,笔者以为当地的领导甚至目前许多存在类似现象的地方领导干部都应感到“掉颜”。

  事实上,在调研之前多数官员都习惯性听取被调研地区准备好的汇报材料,根据当地政府安排好路线进行所谓的“实地调研”。但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叶障目”。所谓安排好的汇报和路线,往往是经过当地政府和官员的精心挑选,上级领导调研看到的基本都是民生的蒸蒸日上。但是,细思之,总理的调研不仅仅是为了对官员们的工作做出肯定,更多的是为了贴近民生、体会民意,解决民众关心的问题。而实际上,地方官员选好路线、准备好材料是部分官员存在工作落实不到位的体现,隐瞒事实、“报喜不报忧”也是官员心里的畸形政绩观在作祟。这样的“调研”,不止让总理无法了解民生的真实情况,更是让百姓寒了心,让当地官员和政府掉了“颜”。

  笔者认为,李克强总理之所以明查之后又暗访,既是了解地方官员的这种做好“面子工程”的心理,也是总理心系百姓的体现。面对总理的暗访,官员不能只觉得“惶恐”,而要体会到其深意。被调研的官员要想不“掉颜”,就要改变自身畸形的“政绩观”,不断提高自身党性修养、提高服务意识,真正贴近群众、了解群众,从而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明白上级的调研不止要看政纪,更要看到真实的民生,而非走场作“秀”。类似的准备好的调研、确定好的路线,只会苦了群众、瞒了领导,最后掉了“官”颜。

  我们期望看到,地方官员能够认识到自己作为人民群众的父母官,要真正为民着想、为民办事,从实际出发最后落到实处,只有关注民生、触及民意的调研,才能最后为百姓谋福利,才能不让所谓的“调研”变成地方官员“掉颜”。

(责任编辑:屈波)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