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对于PS艳照敲诈这门“生意”的逆向思考

2016年07月14日 10:57   来源:四川新闻网   罗登

  PS艳照敲诈犯罪活动已被当地一些人做成一门“躺着挣钱的生意”。他们敲诈了谁?澎湃新闻通过疏理70份裁判文书发现,至少331人被敲诈,78人明确汇出了敲诈款。这78人中,除少数商人,大部分是国企或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澎湃新闻网 7月13日)

  PS艳照敲诈不是一个新词汇,早有耳闻,PS艳照敲诈成了一门生意,一些人以此谋生,却是闻所未闻。敲诈勒索罪指的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PS艳照敲诈显然符合敲诈勒索罪的全部法律要素,不仅侵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还危及他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权益,理应拿起法律武器打击这样的敲诈勒索行为。但是,从“这78人中,除少数商人,大部分是国企或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近年来利用PS艳照敲诈勒索的案例在逐年减少,双峰县今年只接到1起报案”这些信息中,我们还应进行逆向思考,寻根究底。

  人们常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正是因为有些国企或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做了亏心事,才怕“半夜鸡叫”、东窗事发。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统计显示,不完全统计的367名厅局级腐败官员中,172名有涉生活作风问题,占比达47%。其中,很大一部分涉及“一把手”。有腐必有生活作风问题似乎成了一种常态,所以,情妇似乎成了贪官浊吏们的标配。自然,情妇就成了贪官浊吏们“烽火台”,一有艳照袭来,人们的关注度自然提高。而一在网络上炒作某某的艳照、床照,自然就会有组织的调查跟进,官位可能由此不保。

  另一方面,“怕鬼敲门”不仅仅因为某些官员生活作风不检点,而可能“东边不亮西边亮”,客观上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在这个人人为自媒体的时代,艳照、床照一经爆出可能引领众多目光和跟进报道,就如“表哥”杨达才一样,媒体和公众一开始并不是关注他的表、他的贪,而是关注了他在延安交通事故现场的“一抹微笑”,成为了“网红”,结果“以点带面”,查出了他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问题。所以,很多遭受PS艳照敲诈的官员也是一样,虽没有艳照问题,却可能隐藏着别的问题,生怕扯出来“遭殃”,所以宁愿“舍财免灾”,拿钱了事。

  以上两个甚至更多的因素叠加在一起,一些做了亏心事的国企或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当然害怕夜半敲门声,遭受了敲诈也绝不敢主动报案。这样看来,如果能顾调查出哪些领导干部遭受了敲诈,并让骗子们轻松得手,他被敲诈的钱又何尝不是一封举报信呢?

  但是,正如情妇反腐靠不住一样,依靠骗子来反腐也是靠不住的,因为二者都是社会的非正常状态。期待更加有力的反腐行动和更加完善的制度设计,防止干部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让领导干部站得直行得稳坐得好。既保护干部,又不给诈骗犯罪活动丝毫缝隙,这才是由PS艳照敲诈屡屡得逞的逆向思考所得。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