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依法治网,斩断敲诈删帖产业链

2015年05月21日 08:18   来源:人民网   邓海建

  删一条帖子能挣上千元,一天可获利数万元,月收入轻松过十万元……近日,湖北省蕲春县公安局破获一起特大有偿删帖案,全国22个省市近2000人涉案,涉案金额超过5000万元。这起案件令一条庞大的删帖黑色利益链浮出水面。

  “你的负面信息,我的发财机会”,这话用来形容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再贴切不过。数万人“从业”,数以亿计的“致富”机会……这是犯罪嫌疑人自曝的行业内情。近年来,一些非法网站、网络服务公司、信息服务公司以及网媒人等结成利益联盟,利用网络便利条件和违法的低成本,从事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的勾当;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冒用国家机关或社会行业组织名义,打着“舆论监督”等旗号,对地方党政机关、企业和个人进行敲诈勒索。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有两组数据不容小觑:一是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二是3月20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站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报告(2015)》显示,2014年全年新开通的中国网站数量约95.2万个,平均每月新开通网站7.9万余个。成为朝阳产业的互联网业、成为公民社会中坚力量的中国网民,需要一个风清气朗的网络世界,愉快玩耍、激情创业、有序参与、理性表达。

  事实上,这几年斩断敲诈删帖产业链的行动从未停止。2013年9月,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出台司法解释,明确规定有偿删帖为非法经营罪。今年初,国家网信办等四部委还启动了“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相关部门对有偿删帖等网络犯罪多次进行严厉打击。值得注意的是,每次打击整治过后,网络敲诈与有偿删帖稍作收敛便又沉渣泛起。短短数月,根据举报中心提供的线索,国家网信办已分两批共关闭63家违法违规网站,并向有关执法部门移交了800余条有效举报线索。

  但暴利诱惑之下,敲诈删帖等各类黑色产业依然层出不穷。要真正从源头上禁绝敲诈删帖等黑色产业,除了坚持治理网络敲诈的“三原则”(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之外,还得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强化立法,构建制度。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除了“微信十条”、“账号十条”、“约谈十条”、“七条底线”等,更得在法律中明确敲诈删帖中的权责关系,使惩戒于法有据、罪罚相当。二是常态治理,严抓不懈。为利润铤而走险,当然不仅是资本市场的偏好。何况,今天的互联网,不仅是产业、是民生,亦是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诸多监督举报线索,有赖于网络通道的顺畅通达。因此,苍蝇老虎的反扑、贪腐行为的隐身,都可能使得网络世界潜规则横行。于此而言,任何点到为止或一阵风的治理,纵使治标,也难治本。惟有常抓不懈,才能让高压态势成为监督惯性。

  一言蔽之,依法治网,彻底铲除敲诈删帖存在的黑色土壤,敲诈删帖歪风才会真正风消云散。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