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曹林:向超越个体悲痛的公益情怀致敬

2016年07月08日 08: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曹林

  天涯副主编金波地铁猝死离世,让朋友悲痛欲绝,让圈内人痛心,让公众惋惜。但时间就是这么残酷,再有影响力的人一旦离去,热点过后,人们也会很快遗忘。不过,人们也许会常常想起金波,因为他的名字与一项事业联系在了一起,爱他的人以他之名发起成立了一个“心唤醒”基金,在公共场所添置包括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在内的心脏骤停救援设备,建立服务心脏骤停病人的快速应急体系。一个人的不幸离世,促成一场公益行动,无数人可能因此受益,从而避免金波的悲剧。

  金波生前以他的工作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这一公益行动,使他及其家人赢得了更高的尊重,他两个可爱的双胞胎女儿一定会为父亲骄傲。

  曾看过一张照片,至今想起仍忍不住落泪:11岁的深圳小学生梁耀艺身患脑瘤,临终前他和家人决定捐出肾脏和肝脏去挽救别人的生命。手术结束后,医生将小耀艺的遗体推出手术室,向小耀艺和他的母亲鞠了三次躬,母亲还是捂住脸号啕大哭。

  金波亲人的决定有着同样触动人心、感人至深的力量。有一颗公益心非常了不起,能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仍保持着公益的情怀,尤其了不起,我们多数人都做不到这种超越个体悲痛的大爱,做不到在自己心在滴血的时候还想着爱人。向他们致敬,他们都有两颗心,一颗心在滴血,一颗心在爱人。

  那种悲痛中的理智让人肃然起敬。金波爱人的哥哥邓飞说,我们稍感遗憾的是,医学人士指出金波躺在地铁站长达50分钟期间,没有获得专业心肺复苏设备的有力支持。你可能认为,家属接下来会抱怨缺乏专业救援,批评相关部门,可他们没有,而是在对现场施救者表达感谢后,作出了成立“心唤醒”基金的决定。这份理智尤其可贵,金波的亲人未必没有抱怨,未必心中不涌动着各种“假如”——假如有专业的心肺复苏设备,假如地铁有专业救援人士——但他们没有将这种痛心的遗憾变成抱怨和指责,而是化成了补救的行动,设立爱心基金避免其他人重蹈金波的悲剧。

  我们社会从不缺批判和指责,甚至因为习惯性的指责太多而让生活中充满戾气——缺的是行动。作为逝者家属,有着无数个理由可以去抱怨,去接受别人的同情,人们也会体谅——但金波亲人选择的是当一个行动者,唤起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个行动中,用行动改变现实,而不是沉浸于个体悲痛之中。舆论还在热议地铁急救系统时,他们已经开始行动。

  有人说,因为有邓飞,才会这个行动。作为一个资深的公益人,邓飞有着敏锐的公益洞察力和振臂一呼的行动力。但我觉得这不是最重要的,这一次,邓飞不是一个旁观者,不是一个热心的公益人,而是逝者的亲人。所以,能有这样的公益行动,最重要的不是公益敏感、资源和行动力,而是那种融入血液中的公益使命和公共关怀,这种关怀使他们能超越个体的悲痛而有着强大的共情能力,真正地爱吾兄以及人之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己的亲人走了,两个可爱的双胞胎女孩失去了至爱的父亲,悲剧已经发生,避免这样的悲剧再发生在其他人身上。有这种公共情怀和关怀,才能从巨大的悲痛中走出来,含着泪水去促成爱人的“心唤醒”行动。

  还有人说,“心唤醒”基金这是做了政府应该做的事。我想,金波的亲人做这件事的时候,不会这样狭隘地去思考,不会想着是在“替谁做事”。他们这样做,也许只是想完成自己的心愿,只是觉得这样的事应该有人做,只是不希望发生在亲人身上的悲剧重演。政府和社会本就有很多交叉之处,别总用对立和排它思维来看,漏洞总得补上,问题总得解决,停留于归咎和指责的喋喋不休中,不如积极去行动,这也正是“心唤醒”行动那么有感召力的地方。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迎接互联网给公益带来的新变化    2016年05月23日
  • ·绑架公益的营销炒作令人反感    2016年05月03日
  • ·沦为自我感动的公益,显得悲情    2016年03月07日
  • ·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正当其时    2016年03月0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