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绑架公益的营销炒作令人反感

2016年05月03日 07:14   来源:京华时报   本报特约评论员兵临

  如此拿“失联儿童”的话题搞营销,更容易给救助失联儿童带来负面影响。国家鼓励企业依法开展公益活动,但并不意味着商家可以假借慈善、公益等名目搞营销。

  近日,链家将成“失联儿童守护站”的消息引发热议。这则在手机网络疯狂传播的消息宣称:从5月25日起,链家全国6000家门店将成为中国“失联儿童守护站”,请家长告诉孩子,只要与家人走失,就去链家,那里的员工会保护孩子,帮孩子回家。然而,这则来自链家官方的“广告”引起多地网警质疑。@重庆网警发帖称,“走失后应原地等待父母或借手机打110”,“不要借机作秀”。@江苏网警也发帖:“帮助寻找走失儿童,不该成为营销炒作的噱头。”

  究竟是诚心实意的公益善举,还是令人恶心的营销炒作?链家的这则信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值得辨析的“灰色案例”。自1981年美国运通公司提出“公益营销”概念以来,这种将企业营销战略与公益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市场营销方式,越来越受到商家的青睐。公益营销之所以广受认可并受法律保护,在于其实现了公益与营销的双重目的,乃一举双得。不过,倘若只是打着公益的幌子搞营销,而对于社会公益实无裨益,那么这种营销方式不仅违背商业道德,更有侵犯法律之嫌。

  具体到此个案而言,即便人们不怀疑链家门店保护孩子的真实性,但至少有如下疑问需要其回答:其一,作为企业,是否有权私自发布与警方建议不一致的指导性规则,引导人们按照另一种规范去处理走失儿童?其二,这种门店接收走失儿童的“善举”,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所谓的公益目的?6000家门店看似不少,但分布到全国极为有限,与超出4万所的公安派出所相比,零散的店面即便有慈善之心,在救助走失儿童上恐怕也是有心无力;其三,链家既然承诺其店面员工会保护孩子,那么是否具有足够的条件和资质?又如何确保所有的员工都能履行好这项“公益性义务”?倘若出现意外,链家又该承担哪些相应法律后果?

  诸上疑问,看似有些较真,实则是链家想要做好这项公益的基本前提。如果链家对此没有予以充分考量,就不得不让人怀疑其发布这则消息的真实用意了。更令人忧虑的是,采取这种营销方式的还不止链家,很多卖房中介乃至其他行业也大行此道,甚至连文案都一模一样!如此拿“失联儿童”的话题搞营销,不仅招人反感,更容易给救助失联儿童带来负面影响。国家鼓励企业依法开展公益活动,但并不意味着商家可以假借慈善、公益等名目搞营销。假借公益之名,大行营销炒作之实,这种绑架公益的营销策略,游离于法律与道德的边缘,一旦让公众明白真相,最终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迎接互联网给公益带来的新变化    2016年05月23日
  • ·沦为自我感动的公益,显得悲情    2016年03月07日
  • ·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正当其时    2016年03月0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