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倒垃圾”放大“垃圾围城”之困

2016年07月07日 14:25   来源:燕赵晚报   木须虫

  生活废品、砖块、旧木材……这些堆积成山的垃圾如今竟出现在碧波万顷的太湖边。近日,有约4000吨来自上海的生活及建筑垃圾欲在苏州太湖西山违规倾倒时被当场抓获,测算显示,事发区域相关垃圾总重量超过2万吨。(7月6日《北京青年报》)

  上海的垃圾跨省倾倒不是第一次,上一次被媒体曝光的倾倒地是无锡,而这次是苏州,看来“跨省倒垃圾”不是偶然,而记者的调查也证实了这点:垃圾违规外运已经形成一条黑色利益链,城市垃圾经层层转包倒手,每一层利润都很惊人,这也意味着“跨省偷倒”事实上正在变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一种方式,这是值得警醒与反思的地方。

  表面上看,“跨省倒垃圾”的发生,与偷倒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在司法认定上存在障碍,难以入刑入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威慑力的显现,遏止不了“与邻为壑”的冲动有关。而细细想来,这与一些城市的垃圾下乡也无本质区别,只不过脱离了行政区域。也与当地公共服务外包,垃圾‘一卖了之’,有外包与无监管有关,存在行政与司法约束的双重缺失。

  然而,需要正视的是“跨省倒垃圾”不是零成本,相反与运距成正比,而调查显示,船只运送垃圾每吨的价格比运送砂石贵了一倍。运输垃圾能赚钱,恰恰反映出城市在生活垃圾处理的成本上,开始显示出“比较优势”。

  “垃圾围城”这个说法并不陌生。垃圾处理对于城市来说不仅是资金与技术的难题,也是环境资源供给的瓶颈。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中填埋法处理的垃圾占70%,焚烧的占5%。不管是哪种方式,城市越大,支持就地处理垃圾的环境瓶颈就越突出。就地填埋因无地可供已走到尽头,采取焚烧的方式,又会遭遇到市民的强烈抵制,近些年城市因修建垃圾焚烧设施而引发的抗议事件就不曾停止过。城市垃圾处理正在遭遇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压力,也事实上给垃圾处理成本转嫁积蓄了“势能”。目前的城市化率仅为52%,这个矛盾还将随着城市化的加快而更突出。

  预防“跨地倒垃圾”的发生,加固司法与行政的壁垒,堵住垃圾体外循环的渠道,固然必须,但是治本之策,恐怕还得思考如何缓解“垃圾围城”的压力,有效改变不可持续、破坏生态这种简单粗放低效的垃圾处理方式,代之以科学有效的垃圾处理体系与管理模式。应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联动,除了加大投入,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培育垃圾回收利用产业之外,还应灵活运用政策、法规、税收等手段,健全垃圾控管体系,从源头控量、分类回收、无害化处理三个层面,加快形成成熟的机制。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