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对“宜兴自淹保无锡”谣言须增强“免疫力”

2016年07月04日 13:44   来源:东方网   毕晓哲

  从7月1日开始,江苏省无锡市普降暴雨。有网友直指宜兴市水位高达181.5mm,为全省雨量最大,无锡市召开会议,要求下辖县级市宜兴市自淹,以此确保无锡市区和苏州市安全。7月3日,澎湃新闻从无锡市防汛办获悉,该市从未发布上述信息,并表示不存在让宜兴市泄洪自淹的说法。(7月3日澎湃新闻网)

  “宜兴自淹保无锡”谣言在网上传播的“有鼻子有眼”。有微信网友在朋友圈发布消息称,宜兴市的水位较高,都是无锡市泄洪过来的,宜兴市是不淹城,无锡市不准宜兴市往太湖泄,只准自己泄,让宜兴市自保。个别网友还称,“东氿比太湖高,太湖一直是由西向东泄泻,即宜兴水势最高,不让宜兴泄洪太湖是为了保住无锡和苏州。所以无锡开会,让宜兴淹自己保无锡。”这些谣言显然经不起推敲。且不说哪一级政府敢拿宜兴几十万百姓安危开玩笑的问题,即使是真的存在“局部服从全局”的可能性,也是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广泛征集民意认可的,服务公众的政府断不可能在百姓生命面前以“开会”方式搞“儿戏”式决策。

  然而,公众谣言的产生必有其产生的“土壤”,谣言不可能凭空产生,必须有一定的客观现实。换言之,无论是几年前河南开封杞县流传钴60将爆炸的“杞人忧钴”谣言,还是某地连续传出将要发生“大地震”的雷人谣传,终归是“杯弓蛇影”的背后因为有“杯和弓”。“杞人忧钴”是源于当地确实发生了利民辐照厂卡源故障,当地又没有及时披露;而江苏省宜兴地方发生“自淹保无锡”的传言是因为普降暴雨之后,当地很长时间城市洪水不能消退。那么,问题就在这儿,如果在谣言发生的“土壤”不存在,或者说将其产生滋生的“土壤”提前清除,还会有谣言发生吗?

  以宜兴谣传事件为例。当地政府应该提前预见到可能的公众恐慌,据宜兴市防汛办称,从7月1日晚开始,该市普降暴雨。截至今天(7月3日)上午10点,宜兴市平均面雨量达220毫米,由于持续强降雨和高水位,宜兴市局部地区出现了一些险情。从雨情看: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宜兴市降雨明显偏多。今年以来,降雨总量达1145毫米,其中汛期降雨为812毫米,半年的降雨量已经接近往年全年的降雨量。既然有气象灾害预报和及时准确的灾害监测,为何不更早的时间向公众打“预防针”?再者,同步降雨的情况下,周边泄洪能力如何,本地城市泄洪能力如何,以及主要泄洪区太湖的承受能力如何,本地洪水究竟什么时候可以泄洪完毕,本身应该有一个科学准确的预期,再到及早向公众披露。如此一来,民众会更多的了解实际情况,更多的掌握最科学全面的信息,对于谣言的鉴别识别能力自然提升,谣言必然不攻自破。形象些说谣言是一种社会病态,和人体生病一样,要避免生病的根本方式是提高自身免疫力,这也是预防谣言的最有效方式。另外,在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及时准确发布和信息、打消了绝大多数人的质疑之后,仍可能会存在谣言,但也并非没有解决的方法。最好的方式是“真相跑在谣言前面”,让真相消灭谣言,同样是增强自身免疫力的方式。

  现代社会,新兴媒体的发展壮大,既便利了政府管理和公众了解信息,但同时也便利了谣言的迅速传播。各地各级应充分认识到这一新的社会特征,应该从增强自身能力入手,在重大公共事件和重大灾情面前,第一时间进行预警,第一时间获得权威话语权,第一时间对谣言未雨绸缪。这不仅是解决不良谣言的治本之道,也是政府增强公众灾害预防和救灾减灾的重要能力。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洪灾面前,靠什么终结谣言?    2016年07月14日
  • ·从食品安全谣言中读出百姓期待    2016年06月16日
  • ·同题谣言为何多年不绝?    2016年06月06日
  • ·环保谣言要辟,环境更要治    2016年06月0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