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宜兴自淹保无锡”谣言须增强“免疫力”

2016年07月04日 13:44   来源:东方网   毕晓哲

  从7月1日开始,江苏省无锡市普降暴雨。有网友直指宜兴市水位高达181.5mm,为全省雨量最大,无锡市召开会议,要求下辖县级市宜兴市自淹,以此确保无锡市区和苏州市安全。7月3日,澎湃新闻从无锡市防汛办获悉,该市从未发布上述信息,并表示不存在让宜兴市泄洪自淹的说法。(7月3日澎湃新闻网)

  “宜兴自淹保无锡”谣言在网上传播的“有鼻子有眼”。有微信网友在朋友圈发布消息称,宜兴市的水位较高,都是无锡市泄洪过来的,宜兴市是不淹城,无锡市不准宜兴市往太湖泄,只准自己泄,让宜兴市自保。个别网友还称,“东氿比太湖高,太湖一直是由西向东泄泻,即宜兴水势最高,不让宜兴泄洪太湖是为了保住无锡和苏州。所以无锡开会,让宜兴淹自己保无锡。”这些谣言显然经不起推敲。且不说哪一级政府敢拿宜兴几十万百姓安危开玩笑的问题,即使是真的存在“局部服从全局”的可能性,也是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广泛征集民意认可的,服务公众的政府断不可能在百姓生命面前以“开会”方式搞“儿戏”式决策。

  然而,公众谣言的产生必有其产生的“土壤”,谣言不可能凭空产生,必须有一定的客观现实。换言之,无论是几年前河南开封杞县流传钴60将爆炸的“杞人忧钴”谣言,还是某地连续传出将要发生“大地震”的雷人谣传,终归是“杯弓蛇影”的背后因为有“杯和弓”。“杞人忧钴”是源于当地确实发生了利民辐照厂卡源故障,当地又没有及时披露;而江苏省宜兴地方发生“自淹保无锡”的传言是因为普降暴雨之后,当地很长时间城市洪水不能消退。那么,问题就在这儿,如果在谣言发生的“土壤”不存在,或者说将其产生滋生的“土壤”提前清除,还会有谣言发生吗?

  以宜兴谣传事件为例。当地政府应该提前预见到可能的公众恐慌,据宜兴市防汛办称,从7月1日晚开始,该市普降暴雨。截至今天(7月3日)上午10点,宜兴市平均面雨量达220毫米,由于持续强降雨和高水位,宜兴市局部地区出现了一些险情。从雨情看: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宜兴市降雨明显偏多。今年以来,降雨总量达1145毫米,其中汛期降雨为812毫米,半年的降雨量已经接近往年全年的降雨量。既然有气象灾害预报和及时准确的灾害监测,为何不更早的时间向公众打“预防针”?再者,同步降雨的情况下,周边泄洪能力如何,本地城市泄洪能力如何,以及主要泄洪区太湖的承受能力如何,本地洪水究竟什么时候可以泄洪完毕,本身应该有一个科学准确的预期,再到及早向公众披露。如此一来,民众会更多的了解实际情况,更多的掌握最科学全面的信息,对于谣言的鉴别识别能力自然提升,谣言必然不攻自破。形象些说谣言是一种社会病态,和人体生病一样,要避免生病的根本方式是提高自身免疫力,这也是预防谣言的最有效方式。另外,在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及时准确发布和信息、打消了绝大多数人的质疑之后,仍可能会存在谣言,但也并非没有解决的方法。最好的方式是“真相跑在谣言前面”,让真相消灭谣言,同样是增强自身免疫力的方式。

  现代社会,新兴媒体的发展壮大,既便利了政府管理和公众了解信息,但同时也便利了谣言的迅速传播。各地各级应充分认识到这一新的社会特征,应该从增强自身能力入手,在重大公共事件和重大灾情面前,第一时间进行预警,第一时间获得权威话语权,第一时间对谣言未雨绸缪。这不仅是解决不良谣言的治本之道,也是政府增强公众灾害预防和救灾减灾的重要能力。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