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同题谣言为何多年不绝?

2016年06月06日 09:14   来源:钱江晚报   

  自媒体里曾经有句暖心的话叫作,顺手转发,手留余香。现在这话基本没人说了,说了会被人笑傻。比如“杨雷雷准考证丢了”这样的假消息。

  “杨雷雷”丢准考证之前,有个叫“白娅倩”的,准考证从2012年微博最火的年代丢起,丢到去年已经连丢5年了,今年轮到了“杨雷雷”。五六年时间,一个同题谣言丢掉的,其实是中国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今年的辟谣来得早,但也已在微信微博等各种圈子里转过全国各种版本,包括“杭州萧山五中版”。警方发布的辟谣消息提醒网友“停止传播,警惕谣言”,“不要轻易拨打谣言里的电话,很有可能是吸费或诈骗电话”。

  那些以为“手留余香”的网友,后来被老到些的网友当成“无脑一族”了,于是羞愧地大骂自己“手贱”。却不知,整个社会的人心就是这么凉的,凉到再也不相信这个世界上还会有真话。

  但我们回顾一下前些年的同题骗局,最后的结果基本一样。随着官方发布消息说是谣言骗局,不该自责的一族在那里羞愧难当,自命不凡的一族在那里骂骂咧咧,最后都散了。

  今年总不能这么散了吧?这五六年,中国人的同情心就这么被消磨殆尽的。就跟“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哪怕是街头有老人倒地了,十之八九的路人都视作“狼来了”,这个社会还有多少脆弱的人心经得起折腾?既然确认是谣言,疑似吸费和诈骗电话,那么,这些涉嫌犯罪的电话已经明明白白,并且,按照今天的办案能力,追溯这个谣言诈骗源头的技术手段已经不是问题,因此,谁是这么多年来高考季借“季”发财的黑手?打个电话就能吸费的技术手段是怎么构成的?运营商为什么允许有这种可以设计陷阱的业务存在?等等这些,都应该通过办案的手段,给社会提供一个准确的结论,给涉嫌造谣犯罪的人群一个具有威慑效果的打击力度。

  这五六年来,从“白娅倩的准考证丢了”,到微信微博里“某某家的孩子丢了”,再到“某某某家的老人丢了”、现实版的老人倒地了,在这些命题考验社会群体同情心的同时,考验着中国人识假避谣防骗的能力。现在的三观已经颠倒成这样——转这样的信息、打这样的电话、扶倒地的老人,属于“傻子才干的事”。因为此前有很多人上当过,有官方的辟谣警示过,所以那些不懂得保护好自己善情暖意而掉进骗局陷阱里的人们,都被视作“智商不够用”的一类。

  今天的中国,很多人是将识破骗局当成一个人够不够聪明与成熟的基本标准的。人与人之间的初始交往,必须在脑子里飞快地绕几个圈子,才敢作出谨慎的反应。那种最具直线条思维特征的善心爱意,在一个个防不胜防的陷阱面前,反而成为需要胆战心惊地包裹的载体,这种斗智的过程,其实是反智的。是智商在进步,人性在倒退。这种智商与人性撕裂的态势,毫无疑问与法治匡扶正义的不力,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当一个社会都在痴笑激情涌动的善心为傻,当社会群体在公共话语场屡屡被自以为可以“手留余香”的那朵玫瑰刺得鲜血淋淋,这个社会聪明脑子的进化,又何尝不是人性落地的悲哀、法治缺失的悲哀。

  谣言骗局面前,不应该拜托网友不要再转,应该拜托法治重拳出击。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洪灾面前,靠什么终结谣言?    2016年07月14日
  • ·从食品安全谣言中读出百姓期待    2016年06月16日
  • ·环保谣言要辟,环境更要治    2016年06月0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