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准考证谣言”为何每年都在传?

2016年06月06日 07:48   来源:红网   杨维兵

  高考前夕,甘肃、陕西、江苏、重庆、河南等全国很多地方的微博、微信、QQ群都在转发着一名叫“杨雷雷”的“考生”丢失了准考证的信息。这则信息上面考生的“姓名、考点、考场、座号、准考证号、联系方式”一应俱全,说得有模有样。结尾处还不忘来点煽情的“扩散,扩散,别耽误孩子高考。帮助他人手留余香!”之类的语句。殊不知,这条看起来非常逼真的信息却是一条十足的谣言。

  从2012年开始,每年的高考季节,一些地方的论坛、社区、微博、微信等网络互动平台上就会“准时”出现这条“准考证谣言”,除了考生姓名(从最初的“白娅倩”到去年的“曹建明”,再到今年的“杨雷雷”)和联系电话不同外,其余信息全部一样。虽然警方每年都在辟谣,但这则信息却如斩不断的野草,“春风吹又生”,在每年高考前夕大面积出现,既扰乱网络传播秩序,又浪费大量的公共资源。

  按理说,这则谣言警方和媒体已辟谣多次,应该没有生存空间才对,但为何一些地方的网络互动平台仍然每年都在传呢?只要认真分析就会发现,这则谣言的制造者和组织传播者抓住了“高考关注度高”“准考证丢失学生和家长心急”“大部分网民具有爱心和同情心”等特点,通过“全面撒网、守株待兔”的方式等待网络知识比较欠缺的网民“上钩”,然后进行电信诈骗(谣言中的电话要么是吸费电话,要么是诈骗电话)。也许有人会说这么简单的骗局骗得了谁呢?事实上,虽然我国网民数量庞大,但并不是所有的网民都具有较高的网络素养和识别能力,很容易被这类看起来非常逼真的信息所蒙蔽。部分网民的单纯与轻信,为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奠定了人群基础。

  网络时代是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网络谣言也是世界各国都普遍面临的时代难题。不断重复传播的“准考证谣言”和不期而遇的新谣言,除了少部分网民有意或无意地推波助澜外,与相关网站的故意放纵和松弛管理分不开。因此,根治网络谣言,除了对发布、传播谣言的网民依法进行查处外,还要加强互联网业界的法制建设,让网络谣言止于法治威严。就“准考证谣言”来说,那个联系电话就是突破口,只要顺藤摸瓜,应该可以查出谣言的制造者和组织传播者,只是需要“跨省联动、部门协同”,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已。

  几年前,互联网业界一位“意见领袖”曾深入研究过治理网络谣言的路径。他认为,治理网络谣言需要做到“四个止于”:一是政府或者其他社会组织、个人,作为利益相关方一定要积极发言,掌握第一话语权,避免失语,避免沉默,让谣言“止于公开”;二是网站应建立完善制裁造谣传谣机制、诚信建设机制等,让谣言“止于机制”;三是网站、网民树立法律意识,通过刑事、民事、行政等多种手段,追究造谣、侵权、扰乱社会秩序等行为的法律责任,让谣言“止于法治”;四是提高网民文化道德素养,不盲目跟风,不人云亦云,加强自律,理性思考,让谣言“止于智者”。

  现在看来,这四条仍然是治理网络谣言的“金科玉律”。在每年的高考季,教育、公安、网信等职能部门要密切联动,如果真有考生丢失了准考证,除了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尽量不影响考生考试外,要及时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发布权威信息,充分利用新兴媒介的力量找回准考证。同时,还要依法打击涉考谣言,防止“准考证谣言”每年都在传。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洪灾面前,靠什么终结谣言?    2016年07月14日
  • ·从食品安全谣言中读出百姓期待    2016年06月16日
  • ·同题谣言为何多年不绝?    2016年06月06日
  • ·环保谣言要辟,环境更要治    2016年06月0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