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资金闲置,拷问扶贫政策效率

2016年06月30日 10:55   来源:南方网   叶祝颐

  6月29日,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介绍扶贫资金审计情况时指出,抽查的17个省40个县的50.13亿元扶贫资金中,至2016年3月底有8.43亿元闲置超过1年,最长逾15年;17个县的29个扶贫项目建成后废弃、闲置或未达预期效果,形成损失浪费2706.11万元。此外,还有1.51亿元扶贫资金被虚报冒领或违规使用。(6月29日《法制晚报》)

  一方面,大量扶贫资金闲置、浪费甚至被虚报冒领;另一方面,困难群众嗷嗷待哺,没有收到扶贫款。某些地方执行国家扶贫政策如此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其被审计署曝光,只是咎由自取。等待这些地方的将是整顿和问责。值得追问的是,审计署仅仅抽查40个县,就查出一大堆问题,如果审计署等相关部门改抽查为统一检查,结果又将如何呢?

  不仅扶贫资金长期闲置、浪费,一些地方乱戴贫困县帽子的情况也比较突出。去年10月,国务院扶贫办官员苏国霞曾表示,贫困县脱贫以后不愿摘帽,或者戴着贫困县的帽子炫富,这样的现象客观存在。某些地方一方面戴着贫困县帽子找国家要扶贫资金;另一方面又大兴土木,大秀富裕,申请小康县、百强县。政府如此“穷”、“富”通吃,实际上暴露出双重人格。

  在此,我想起一个笑话。说的是,湖南新邵县热烈庆祝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为何“以耻为荣”呢?新邵县委书记伍备战曾一语道破天机:“为了争取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我们不图个人升迁,只想百姓实惠,特意压低了一些经济指标,并且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衔接协调工作,受尽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委屈。”据称,列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每年至少下拨5.6亿元资金用于扶贫开发。呵呵,钱多不咬手,只要在上级面前挤几滴鳄鱼眼泪,数亿元资金到手,什么豪华办公楼、三公消费根本不在话下,这样的事傻瓜才不干呢。这样想来,新邵县庆祝戴上“贫困帽子”,一些贫困县兴建豪华衙门不难理解。

  问题是,贫困县的帽子被伪贫困县戴上了,那些真正的贫困县又该作何感想?曾有报道说,记者采访一个贫困县的县长,问他们为啥没评上国家级贫困县?县长苦笑:“我们太穷了!”这到底是说贫困县没钱为争取贫困县帽子准备“事迹材料”,还是说当地没钱给掌管贫困县认定大权的相关部门官员送礼公关呢?如果是前者,只能说明相关部门太官僚;如果是后者,更是说明贫困县评选机制出现问题,国家的扶贫政策成了某些人权力寻租、弄虚作假的道具。“太穷的”县戴不上贫困县的帽子,民生嗷嗷待哺;戴着“贫困县”帽子的县却对外炫富。这岂不是对贫困县评选机制的讽刺?

  据介绍,国家扶贫办认定贫困县主要采用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三个指标,是一套比较有技术的、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问题是,有技术的指标体系下,为何会出现贫困县炫富的咄咄怪事呢?莫非这些县申报贫困县时故意压低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申报小康县、百强县还原了真实的经济信息?按照相关规定,骗吃低保者不仅要清退相关资金,面临问责处罚;如果情节比较严重,还可能构成诈骗罪。而某些地方骗戴贫困帽,扶贫资金闲置、浪费,公职人员、个体户、经营公司老板成为扶贫对象,骗取国家扶贫资金,相关部门是否该采取问责措施,启动法律程序呢?

  令人略感欣慰的是,扶贫资金闲置、浪费的问题已经被审计署曝光。针对某些地方戴着贫困县的帽子炫富的现象,国家扶贫办正在采取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建设扶贫县约束机制,逐步建立贫困县退出机制等三个方面的措施。但是这些机制何时正式开始实施,能否杜绝富人被扶贫、穷人被“脱贫”、扶贫资金被冒领、贫困县炫富等怪现象,让有限的国家扶贫资金真正做到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不仅考验着地方政府及其主政者的诚信与国家扶贫办的执行力,而且事关亿万民众的福祉,考验着国家的扶贫政策效率。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