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学霸回炉”再上北大只为换专业的双重警示

2016年06月29日 10:38   来源:西安晚报   木须虫

  武汉新洲两学霸邹英杰和王琛琪,清华北大退学后,双双回炉重造,并取得骄人的成绩,两人今年一同考上北大。27日,两名学生在接受楚天金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退学原因不为其他,只为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专业。(6月28日《楚天金报》)

  学霸复读的现象不鲜见,只为考一所理想的大学,这在以分数高低决定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分配的逻辑前提下不难理解。而像新洲两学霸分别从清华、北大退学复读,再考北大,却又另当别论,尽管他们的理由很充分,换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但是代价是相当大的。一则风险不可测,如果复读发挥失常,有可能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二则成本太高,耗费大量的精心和财力不说,关键还错过了成长的宝贵年华。

  当然“学霸回炉”并不常见,但少有的极端案例却是高考招生的缩影,不计代价曲线救国折射出其中的一些痼疾。

  首先是名校迷恋与理想兴趣之间的矛盾与困惑。对于很多学霸而言,是兴趣优先还是名校优先,决定选择的理性与空间,既想要名校,更想要名校的理想专业,必然导致选择的困难,最后不得不屈从于被选择。很多学霸的眼里只有少数名大学,因循的只是先名校后专业的路径,新洲回炉的两学霸都是学着学着才发现,对选择的专业提不起兴趣,从而选择了为理想从头开始,但更多的还是选择了将就专业。

  相反,如果先兴趣后名校,可能理性得多,至少可以保证次优的选择,既节约成本又少走很多弯路。减少“学霸回炉”现象,引导考生树立志愿初选的理性不能缺少,不仅高中阶段要加强这些方面的引导,让学生们知道兴趣所在,明确高考方向,而且高考招生也改变唯分取才的粗放方式,让考生充分了解高校专业设置与特点,同时把专业招生纳入高校自主招生的范畴,让考生富于理性选择。

  其次是大学专业调剂的僵化。换专业难是大学尤其是名校的通病,一方面专业分得过细,另一方面专业调剂涉及招生公平和教学秩序的界线不容易把握,最终导致专业调剂的限制过多,堵塞了内部专业间合理流动的渠道。破解换专业难既有赖于招生方式改革,弱化同层级专业冷热对考分的影响,为二次专业平行选择创造条件,同时,也应立足实际打通不同层级专业间的壁垒,比如允许大学拿出一定的名额,供学生按照兴趣申请调剂,重点考查学生相关的专业素养。大学专业调剂需要从严,但也要保证有就近实现梦想的通道。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