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真正的“学霸”不会只靠成绩刷存在感

2016年05月25日 07:29   来源:中国青年报   黄帅

  对一个人学业成绩的衡量,不应该只是卷面分数,也不应单纯地依靠考试难度拉开所谓的“差距”。

  读大学时,常听同学抱怨考试有难度,甚至担心“挂科”,能轻松应对各类考试者则常被誉为“学霸”。不过,近日兰州某高校3位“学霸”的观点,引发了各方争议,他们联名“上书”校方,指责考试题目太简单,认为“部分课程考试题型单一、试题过于简单”“部分学生考前突击得高分影响公平”。

  尽管有人为“上书”的惊人之语叫好,但仔细一想,问题绝非如此简单。正如其中一封信中所述,有些考试成绩“人人都是90多分”“比别人多学的50%的知识好像白学了”。换言之,他们的“痛点”在于感受不到考试成绩在同学中拉开差距,甚至藉此拥有的优越感也下降了。认为考试是为了在成绩上高于他人,这种心态本身就有问题。众所周知,大学考试的功能在于考查日常所学,而不是刻意用难题怪题“吓唬”考生,这种考试其实是“过关型考试”。而高考、考研等考试则不同,堪称“选拔型考试”,只有少数人才能顺利拿到高分进而被名校录取。“学霸”想找存在感,完全可以通过考取名校研究生来获得,不必在平时的考试中斤斤计较,更不必认为“知识白学了”。若以功利之心揣测学习考试之事,则未免太过虚荣。

  另外,有一点也不能被忽视,对孤立事件的观点,不应该被当成普遍现象来看待。就像这次事件中,一些人提出考试太过简单,并不等于该校所有专业所有考试都这么“水”。事实上,根据媒体深入调查,该校有些理工科专业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并不容易。可见,“上书”的观点有些以偏概全。

  真正的“学霸”不仅只是考试成绩上的优胜者,更应该是综合能力的强者。读书与实践不可分割,“学霸”绝不是只会考试的书呆子,而应该成为有社会竞争力、学术创造力的优秀青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当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毛泽东,不仅能写出被杨昌济激赏的“满分作文”,更兼有强大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而才能成为一代领袖。

  当然,“上书”中的某些观点和当事人希望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考试意义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毕竟,考试成绩与评奖、推优、保研、就业直接“挂钩”,但是,对一个人学业成绩的衡量,不应该只是卷面分数,也不应该单纯地依靠考试难度拉开所谓的“差距”。高校应着力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学术成果、科研创造等非应试领域的锻炼与竞争。真正的“学霸”绝不是只会在书斋里纠结分数的范进,简单的几门期末考试对他们又有多重要呢?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