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一定要有“家国情怀”

2016年06月24日 15:33   来源:东方网   赵刚印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怎样是好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对好干部的标准作出了这样的概括: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而习近平以自己的亲身行动为干部们做出了表率。他的“家国情怀”尤其可作为干部的榜样。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家国情怀”最直观的表现是强烈的群众情结。习近平在河北调研时专门讲到群众感情:感情是一个非常本质的东西,不带着感情去做接地气的动作,就是作秀。有感情的同志下基层做工作,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那是一种温度。实际上,干部是不是在“作秀”,老百姓一眼就能看出来。目前一些干部专注于盘算自己的“小九九”,缺少一种“家国情怀”,缺少优秀干部必须具备的“大格局”,个别干部甚至把“干部”这一身份单纯作为谋生的职业,干完算完、完成任务。真正的精英一定是有家国情怀、一定是有强烈的群众情结的人,共产党的干部和西方技术官僚的行为方式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是讲群众感情的。作为党的干部,上对国家,下对百姓,工作干得不好,愧对百姓。

  有“家国情怀”的干部一定是懂“大道理”的干部。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成为好干部,就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曾要求:领导干部“少一点应酬,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他也多次要求党员领导干部重温党内经典文献,而这些党内的经典文献和历史典籍中,蕴涵着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大道理”。

  这个“大道理”,就是遵照党章这一党的“原教旨”,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干部是姓“共”的,是要讲“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的。否则,“官场”就是“生意场”,就是“做生意”了。去年上海市委专门开展了一次干部思想状况调查,很多干部普遍关注个人利益。认为“‘八项规定’卡得那么死,福利少了,隐性收入没了,回报不成比例”。我们看到,干部也会面临各种“利益”问题的困扰,如何怎么看待个人利益?刘少奇说得好:“个人利益、暂时利益是要照顾的,但在同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有矛盾时,就要把暂时的、个人的利益牺牲一些,有时就要吃些亏,这就叫有远见,有理想。在某种时候,个人要吃点亏。办大家的事情,是占人点便宜好,还是吃点亏好?我看宁愿吃点亏。人家不干的,你干,这不是吃了亏了吗?要宁愿吃这个亏,这叫吃小亏,占大便宜。”当前,我们面临一个“重建干部的自我认同”的问题,需要反思性地构建新的自我认同,重新确立基本价值认同、人生信念、理想,重新建立自己的精神支点。作为党的干部,一定要遵循中国共产党基本的政治伦理。延伸到党内,干部就要承担更多的牺牲奉献。

  有“家国情怀”,干部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敢于担当”是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特别突出强调的一条对干部的要求。习近平:“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所谓“担当”,往大了说,就是一种责任感、一种使命意识;往小了说,就是不怕困难、敢担事。不敢担当是现在干部的“软肋”。我们党内不缺有能力的干部,我们缺的是既有能力又有责任心的干部。干部之间的水平和能力,差异不是太大。要说有差距,主要“差”在是否用心。基层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短板,干部实际上大多数是知道的,但往往没有人主动去面对和正视,因为承认这个问题就必须有人去解决,必须有人承担责任,所以经常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不出事”为原则,得过且过,“应付”了事,能压就压、能躲就躲,能拖就拖,最好能拖到任期届满、拍屁股走人。干部的价值和作用,主要体现在解决和处理矛盾中。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干部要义无反顾、敢于决断、敢于负责。有责任心、有使命感,才会有工作激情。毛泽东有一句名言:“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什么重视干部精神状态?第一,精神是追求。人有了精神,就有了追求;没有精神就没有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就是理想。第二,精神是动力。人有了精神,就有了动力;没有精神就没有动力。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