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要回归服务实体的核心功能

2016年06月24日 08:29   来源:北京日报   范荣

  如果说实体经济是肌体,那么金融就是血液,两者相互依托、相辅相成。于今日中国而言,实现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首要一点就是优化融资结构,牵住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牛鼻子。完善成熟的金融市场,尤须健康严格的监管环境保驾护航,需要监管部门瞪大眼睛,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不断完善法规、弥补漏洞,涵养资本市场长久发展的环境。

  6月20日,李克强总理先后到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在会上,总理再次就金融改革方向提出要求,强调商业银行要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央行要实施好差别化金融政策、不断深化金融市场改革,促进经济在攻坚克难中实现升级发展。

  从“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的血脉”到“继续支持实体经济”,一段时间以来,总理反复提到金融市场改革,且都不约而同指向了服务实体这一核心命题。当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结构调整任务繁重,客观上需要金融市场疏通资金、提供支持。前段时间,金融市场屡屡出现异常波动,暴露出金融脱轨实体、市场基础脆弱等问题,深化金融领域改革迫在眉睫。在这样的现实逻辑下,总理的提醒可谓切中时弊。

  如果说实体经济是肌体,那么金融就是血液,两者相互依托、相辅相成。从金融市场最初的功能定位来看,资金融通和资源配置是基础功能。在健康的资本市场中,企业以直接融资方式取得生产或流通所需资金,低成本地将社会闲置资金转化为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各类企业的发展又带动居民收入增加,刺激社会消费增长,通过“财富效应”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在美国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可以看到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上世纪90年代,美国能够在高科技领域保持巨大优势,除技术先进外,支撑其迅速扩张的资本也功不可没。正是因为其创建了一个技术与资本相结合的强大机制,一些有潜力的企业能够迅速获得融资支持,滚雪球般地不断壮大。事实说明,只有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良性互动起来,经济发展才能获得稳定扎实的支撑。

  于今日中国而言,实现这种互动,首要一点就是优化融资结构,牵住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牛鼻子。当前,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已经明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任务艰巨紧迫。这些都离不开金融资金的支持,需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调整融资结构,让资金血脉改道换径,流向投入产出比高、经济效益大、发展前景好的产业。需要看到,我们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在观念上长期存在某种误区,经营上片面追逐政府主导产业项目和国有企业,甚至不顾坏账风险,惯性地为僵尸企业“输血打气”。扭曲的资金错配格局,不仅虚耗资源,更会贻误去产能、调结构的最佳时机。如何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让众多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战略新兴企业都能得到金融雨露的惠泽,极为关键也尤显紧迫。

  完善成熟的金融市场,尤须健康严格的监管环境保驾护航。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平台,金融天生就有工具属性与风险特征。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条件下,出于逐利天性,贪婪的资本会过度追逐金融工具创新,将金融资产层层打包转销,如击鼓传花一般一环接一环地放大风险、吹大泡沫。始于华尔街的次贷危机,让人们深刻明白了金融资金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的后果,也再次警示我们: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政府监管不可或缺。当下,我国资本市场出现的一些苗头值得警醒。一边是众多投资者追涨杀跌、快进快出,市场波动剧烈,投机风气盛行;另一边是获得资金的上市公司,不仅没有把资金投入生产,而是避实就虚,盲目炒楼炒股炒概念。这就需要监管部门瞪大眼睛,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不断完善法规、弥补漏洞,涵养资本市场长久发展的环境。

  “金融所要服务的目标源自民众。这些目标反映了每个人的职业抱负、家庭生活的希望、做生意时的雄心、文化发展的诉求以及社会发展的终极理想。”当下,我们经济转型升级任务繁重,面临的结构矛盾复杂多元,尤其需要清醒认识和有效处理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筑牢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