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学区房”是住房的子类而非异类

2016年06月24日 07:49   来源:红网   柏文学

  近日,“天价过道学区房”引起广泛关注,中介发布的售房信息中,大耳胡同29号院内不足11平米的“过道房”售价高达150万。昨日,一房产中介负责人称,与客户协商后,已将该“过道房”自销售页面撤下。(6月23日《京华时报》)

  “撤下销售页面”的原因,应是仅仅由于“引起广泛关注”而已。在“买不起房”的大众语境里,“过道学区房”每平方米13.63万的售价,会让吐槽的口水淹没,会让“卖了北京买美国,卖了北上广深买欧洲”的调侃淹没。中介说了,该“过道房”有相关房屋产权证书,交易是合法的。所以“撤下”,只是暂且避避风头罢了。

  大众除了关注房价之“摩天”以外,恐怕还关注着11平米之“过道”是如何成为“房”的!

  按照生活常识,“过道”乃是“经过之通道”。从而只是“房”的一部分或附属品,是不能单独为“房”的。根据新华字典的经典定义,“过道”也成不了“房产”“房屋”或“房子”。如果说时代变迁了,社会发展了,“房”有了更宽泛的定义,那也应在住建部的相关文件中有定义,但在《住宅设计规范》等文件里找不到“过道”能成为“房”的法律依据。

  涉及“学区”的房子,就应是“住房”,就是可以供人居住、生活或是工作的房子。换言之,“学区房”应是住房的子类,而非异类。11平米的“过道”,不足以成为具有独自资质的“房”。

  然而大栅栏房管所工作人员称,如果房本中含房屋和过道两项明细,房主又拆分出售,房管所可办理(独立产权)手续。这“过道房”大概就是遵循这个原则形成的。房管所遵循的这个原则之法律依据是什么,倒也不妨说给大众听听。如果房本中有更多明细,譬如各个卧室、客厅、餐厅、厨房、厕所,且房主要拆分出售,房管所是否照办不误呢?另外,房主可否把“过道”再分成多份,分别独立出售?总之,既然“学区房”这么俏,房主的想法会很多的。

  最后归结到一个事情,就是房产管理部门的管理(包括办理产权证书)标的应当是“房”。是供人居住、生活或是工作的房子,不包含单独的“过道”或其他部分及附属品。这个不足11平米的“过道”,竟能成为拥有独立产权并能够落实户口的“房”,却又不能建房,也不能住人,相关房管部门应当重新审视这个案例。房管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在其有关法律文件中,对“房”应有规范的严格定义,以便办理房屋产权的工作更加规范。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