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贱卖学区房,自己失误岂能怪政府

2016年06月08日 08:06   来源:红网   焦杨

  济南一市民卖房后才知卖的是重点学区房,于是提起诉讼,向教育部门索赔损失34万元。最终,法院判决教育部门公开学区信息方式存在瑕疵,但不属于行政不作为,驳回原告诉讼请求。(6月7日《中国青年报》)

  学区房没卖上学区价,或者说在售房的过程中没按照学区房宣传,卖家焦躁的心情值得同情,把教育局告上法庭的行为也可以理解。但归根结底,房屋买卖是市场行为,属于私域,不能有“冤”乱伸地归咎于公权。

  首先,所谓的学区价不是原油、天然气出厂价,不实行政府指导或政府定价。其究竟应该明显高于市场价,还是比之略高,抑或与之持平,完全由买卖双方自行决定。如果今天张三卖贱了想赎回,就跑来怪政府;明天李四买贵了想退款,也跑来怪政府,不管谁想反悔都可以通过怪政府来达到目的,那市场岂不乱作一团?那还能不能愉快地玩耍了?

  其次,卖家在售房之前,应该对自家房屋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而不能想当然地以老眼光看“房”。假如能虑事周全地调查咨询一番,十之八九能避免今日的“不冤之冤”。从这个角度上讲,卖家本身有失察责任。通读新闻可知,买家把自己的失察归咎为教育部门行政不作为,没做到信息公开。但实际上,教育部门的信息公开虽有瑕疵,但已尽到公开义务,不存在行政违法事实,无须承担赔偿责任。

  再次,即便卖家打心眼儿里希望“还钱收房”,以重点学区房的LOGO“重打鼓另开张”,也应该瞄准买家,在《民法》《合同法》的框架内协调解决。当然,这并不是说换一个起诉对象,卖家就肯定能如愿以偿地稳赚学区价,是非曲直仍有待公断。但这样的诉讼至少比告政府更实际,也更合乎逻辑。毕竟,买卖双方的纠纷,还要在买卖双方之间解决。私人的事儿,心里再堵,也怪不着政府。

  总而言之,学区房“痛失”学区价,卖家可以试着用法律武器讨上一讨,但绝不能两手一抡,砸上谁算谁。否则,不但要赔钱,而且赚不着吆喝。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