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伟大的故事蕴藏于伟大的实践

2016年06月23日 09:25   来源:人民日报   曹鹏程

  只有更多人愿意讲出自己的故事,善于讲好自己的故事,才能在倾听和交流中重新发现自己。这本身也是中国范畴下整体实践的一部分

  有位多年从事公共外交的学者讲过一件趣事:一位南亚国家领导人到中国基层访问,当地乡长介绍情况时的语言风格特别书面,“妇女解放事业是我们最重视的事业之一,并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让人听得直犯困。后来去乡里考察,一位农村大娘介绍自家的房子,哪间是儿子媳妇住的,哪间是我和老头子的,客人突然发问:怎么小两口比老两口住的大?大娘随口说,“儿子是国家的宝贝,儿媳妇是我们家的宝贝,所以一定要住好的”。这样的回答,让客人听得入迷。

  两段不同风格的话,之所以能引起截然不同的反应,就是因为前一种是在读报告,后一种则是在讲故事。经济学家科斯说过,中国的奋斗就是全人类的奋斗,中国的经验就是全人类的经验。虽然仍有一些西方人对我们抱有傲慢与偏见,但同样有很多人选择不回避中国已经获得的客观成功,希望去发现中国内部运转的秘密。无论是对这些渴望研究中国的人,还是对更多外国普通民众,学会用故事讲道理,析理论,可以穿越中外文化价值、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引起对方的共鸣。

  最近几年,中国各界都在认真思考“讲好中国故事”这个重要的命题,除了探索对外传播的新方式和新手段,发现和找到好故事也至关重要。乡长和大娘的不同传播效果说明,所谓讲故事,就是要少用抽象的概念,多讲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中国每一年都会发生新的变化,身处剧烈变化发展中的中国人一直在进行新的实践。我们的酸甜苦辣,我们的梦想成真,都是鲜活的故事。

  实践中的故事是最有说服力的。有人对新中国成立头二三十年的成就概念模糊,而在亲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老农看来,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兴修灌溉系统的努力,没有供销社系统对化肥使用的普及,粮食产量也不会只因为农村改革而迅速增长;有人搞不懂中国的“群众路线”在政治学上有什么意义,而那些正在推进脱贫攻坚的基层干部,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对口脱贫联系户,他们了解各种各样的致贫原因,因而可以归纳出有效的对策。

  中国经验之所以对世界有重要意义,就是因为中国拥有超长的历史,东西南北差异巨大,中国过去和现在所发生的故事,完全可以给世界提供丰富的经验。我们在实践中解决的某一个管理问题,也许就是其他国家从来没有想到的角度;我们在实践中习以为常的某一些发展条件,也许就是外部世界很少想到的因素。很多时候,只有站在世界性的高度,才能发现实践中的好故事。

  有网友戏谑,中国的某些乡长,讲话的高度也能跟省长一样,此话不假。“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对外、也是对内的命题。宏观情况需要讲,但即使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也在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大家准确又生动地理解;而很多基层干部,不善于讲故事。只有更多人愿意讲出自己的故事,善于讲好自己的故事,才能在倾听和交流中重新发现自己。这本身也是中国范畴下整体实践的一部分。

  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经说过,中国大陆很大,但是讲得好的故事却很少,这种局面未来不能再继续,应该鼓励更多人来讲中国故事。事实上,今天能够走出国门去讲故事的中国人,仍然是一个很小的群体。许多身处伟大实践的中国人更习惯埋头苦干,他们在实践中接触到的故事,很需要去认真发现和整理,让它们进入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的视野。这不仅是对讲故事者的要求,也是更多中国人的责任。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是什么让我们遗忘了自己的故事    2016年06月29日
  • ·故事大国为何难觅好绘本    2016年06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