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门诊输液”本身就是一种“抗生素”

2016年06月21日 11:07   来源:燕赵晚报   汪昌莲

  从去年开始,全国多地纷纷控制或取消医院门诊输液治疗。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将成为“医改新趋势”。各地取消门诊输液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要解决抗生素滥用问题,门诊输液,作为国人普遍接受的治疗方式真的会退出历史舞台吗?取消输液之后医院的抗生素使用是否趋于科学合理?(6月20日央视网)

  客观来讲,取消门诊输液,就减少了抗生素的滥用,也避免了耐药菌的大量繁殖。问题是,在现行医疗体制下,门诊输液是“以药养医”的温床,一些医院为利益考虑,岂能说取消就取消呢?再者,即便是公立医院取消了门诊输液,患者可到基层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治疗;殊不知,在基层医院,门诊输液和滥用抗生素的问题,比大医院更严重,只是实行了空间转移而已。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抗生素使用“超级大国”,平均每年每人要“挂8瓶水”,是国际平均水平的3倍,发达国家的10倍。全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所造成的病菌耐药性的严重后果,更是无法估量。对此,卫生部药政司原副司长姚建红曾表示:“抗生素毁掉中国一代人”。问题是,“毁掉一代人”的不仅仅是抗生素,还有僵化的医疗体制,以及被“以药养医”利益绑架了的医德。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特别是公立医院,医院及医生收入的主要来源,很大程度上是靠“卖处方”,这势必会倒逼医生开“大处方”,多卖药,卖贵药。除了开“大处方”,一些医生过分使用医疗器械,为病人进行过度检查和过度诊疗,而滥用抗生素是常见的手段之一,也使现代医疗走入了“治病必用抗生素”的怪圈。因此,不改革现有医疗体制,不均衡配置公共医疗资源,不强化公立医院面对大众服务的公益性,不彻底消除医疗不公现象,仅靠取消门诊输液,遏制滥用抗生素现象,显然是纸上谈兵。

  换言之,门诊输液,本身就是一种顽固的“抗生素”。若想根本上解决医生滥用抗生素、开“大处方”、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加快推进医改,开出制度这个“大药方”,动大手术,下猛药,综合治理“以药养医”这一顽症。当然,治理“以药养医”,并非是以牺牲医生的利益为代价,而是通过制度规范,引导医院及医生从“以药养医”向“以技养医”转变,让医生更有正义地执业,让患者更有尊严地就医。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