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气“知网”何以连年坐地起价?

2016年06月20日 09:26   来源:南方网   

  又到高校毕业季,毕业论文成热门话题。今年3月以来,有关学术数据库提供商中国知网涨价,包括北京大学等多家高校图书馆用不起知网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日前有律师质疑知网涉嫌垄断,触碰了《反垄断法》高压线。(6月17日《南方都市报》)

  知网牛气哄哄地坐地起价,已经连年弄得诸多高校敢怒不敢言。

  知识有价、版权金贵,这都可以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发布,确实也不是“田螺姑娘”完成的,因成本和利润而收费情有可原。但令人费解的是,在正常运行费用外,知网还要收取连年涨价的高昂数据库订购费;更吊诡的是,这些滚雪球般完全没有议价余地的收入,竟然与论文原作者没有半毛钱关系。

  今年3月31日,北京大学官网上贴出中国知网可能中断服务的通知。原因是合同已到期,数据库商涨价过高,北大图书馆正在全力进行续订谈判。而此前,在山东、云南、湖北、安徽、河北等地,很多高校都出现过停用知网又再次重启的情况。安徽省某重点高校图书馆负责阅读推广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能够恢复知网,当时我们还把学校其他的小型数据库砍掉了不少,才凑齐了购买知网的经费。”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称,2000年以来知网对该校的报价,每年价格涨幅都超过10%,特别是2012年涨幅高达24.36%,年平均涨幅为18.98%。就像网友调侃的,三五年过去,知网比房地产和高速公路还要赚钱容易。

  赚钱多多,不见得就要眼红。知网近年的收费大棒弄得人神共愤,估计无非是下面三个原因:第一,涨价的幅度快得让人瞠目,而成本构成或服务价值并没有明显变化。第二,知网在收费问题上姿态异常彪悍而强硬,几乎没有任何商量余地。这种底气,令人警惕。第三,作为知识中介方,其疑似垄断的市场地位和不断攀升的价格话语权,不仅涉嫌成为公共教育机构的沉重负担,而且可能因为价格门槛而影响知识在社会领域的自由流通。这个问题,远比市场垄断更为严重。此外,知网除了在销售端“一口价”,在收录论文时同样“一口价”,且对收录文字的“独家规定”涉嫌霸王条款,在知识产权保护层面悬疑颇多。

  知网是企业,企业自然逐利为王。不过,眼下而言,最要紧的是两件事:一是吃不消费用负担的高校,不妨联合起来,向发改委价格主管部门申请发起反垄断调查。看看此番定价,是否涉嫌《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第(一)项所禁止的,“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最起码,挨宰也要挨个明白。二是知识产权保护部门要重新厘清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边界。不能凭借期刊与知网的交易,乃至于格式合同般的“声明”,就轻松夺取了作者的合法权益。更要紧的,是高校等教科研部门,当联合起来,构建自己的知识公益分享路径——既防止一家独大而连年挨宰,更要为学生或穷人低成本分享知识、创造基于公共责任之上的便利。

  知网究竟是否涉嫌垄断、其经营路径里究竟有无行政许可滥设的痕迹?这些问题,既然媒体抛出了问号,职能部门总该给出一个靠谱的答案。(南方网邓海建)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