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年将安排1.6万余名城区初中学生到郊区参加为期一周的学农教育活动,经费按每人1800元标准由财政承担。学农课实行全封闭管理,吃住在农家,内容侧重于集农事教育和农事劳动为一体的除草、施肥、养殖等体验类课程。(见6月19日《北京青年报》)
新鲜的学农课对当今的孩子来说“久违了”,不懂农作物、只知盘中饭菜香、不知庄稼如何长对中小学生而言是普遍现象。可见,补一补农业劳动课非常必要,一是有利于了解农耕文化,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内容包括五谷、种植、土壤、气候及农业礼仪等,本质要求是守望田园,辛勤劳作。
二是有利于培养劳动观念及吃苦精神。“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现实中许多孩子的真实写照。孩子不爱劳动,与家庭娇生惯养有关,父母恩爱有加养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惰。但主要原因是教育缺陷,家长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不让他们劳动,甚至把劳动当作处罚手段。孩子们在这种鄙视劳动的环境中长大,岂能感受到劳动光荣?又怎么会热爱劳动?
当然,劳动不单指出体力干苦活。但劳动折射出的更多是吃苦奉献精神,这是人的生存之本。“小树不修剪,长大木弯弯”,自幼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吃苦精神,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剂”。“不经一番冰霜苦,那得梅花扑鼻香”,自然界的植物要生存下去,必须与风刀霜剑抗争,人的成长成才又何尝不是如此?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