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担心房价下跌,何必讨厌讲真话?

2016年06月16日 14:27   来源:光明网   舒圣祥

  湖北省副省长曹广晶一篇题为《一城一策去库存,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的文章,意外引发强烈关注。因为文章中提到:过去我们担心房地产价格上涨,今天更应该担心房地产价格下跌。泡沫一旦破裂,银行贷款的重要基础垮了,后果很严重,甚至会引发金融危机,这比单个企业甚至单个行业的危机要严重得多!(6月15日《人民日报》)

  说实话,这是一篇颇见功力的文章,蕴藏着作者很多的思考。其中,关于房价上涨原因的分析,特别是,去库存切忌“恨不得把所有的措施都加上去,恨不得一夜之间就把库存消化掉,结果又炒起一个泡沫”等观点可圈可点。但是,因为作者副省长的身份,公开表示担忧房地产价格下跌,遭致了如潮的批评。

  显然,很多人没有兴趣读完这篇长文,他们就是认为房价应该下跌,而且必须大跌。在门户网站的调查中,七成人表示不担心房价下跌,因为房价下降“有利于百姓”;同样多的人认为,去库存就是要“降低房价,让人人都能买得起”。房价大跌,意味着有房一族的财富大幅缩水,为什么还“有利于百姓”呢?难道有房子的就不是百姓?更何况,现在的房价要降到“让人人都能买得起”,那至少得腰斩才行吧?

  房价倘若腰斩,情况会怎么样,其实不难想到,国际上的经验也很多。最有可能的结果是,金融系统出现大问题,企业随之大量破产倒闭,所有人的财富缩水,社会失业增多,甚至危及社会稳定。仅从“让人人买得起房子”的视角来考虑房价该涨该跌,是很愚蠢的。真正的低收入者到时候连吃饭都有问题,怎么可能还买得起房子。房地产之所以要去库存,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担心高库存会导致房价暴跌,曹广晶副省长只是说的更直白一点而已。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地方政府担心房价下跌有什么不对,而是因此采取的动作可能恰恰事与愿违。很多强刺激的地方政策出台,好像是要一夜之间就把房子卖完,完全意识不到这样的动作传递到市场上,会加剧房价的波动。眼里只有单向度的目标,意识不到经济活动的复杂,在这一点上,某些地方政府强力去库存的冲动,与某些网友渴盼房价大跌的心态,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天真。

  房价上涨,一开始大家责怪温州炒房团,后来发现人家只是更聪明一点,顺应了市场的趋势;接着又纷纷责怪土地财政,后来发现就算地价被管住,房价也不一定下降,无非是“租值”被耗散。商品的价格不是由成本决定,而是由供求关系决定。货币增发下的热钱涌入,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让房地产需求猛增,土地供应却不仅途径单一,而且始终受制于18亿亩耕地红线,如此扭曲的供求,必然导致房价的上涨。

  让房价回到多年前,大概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回了,那必然意味着灾难。所以副省长担心房价下跌,只是讲了一句真话,我们不应该对讲真话如此反感,即便它不像假话那么好听。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