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不应再被忽视的文明素养

2016年06月14日 10:53   来源:人民日报   赵蓓蓓

  说起教养,想起一位朋友讲述其亲历的一件事情:几年前,她乘国际航班时,身旁坐着个八九岁的德国男孩儿。飞机到达目的地停泊后,朋友习惯性地将身上盖的毯子往座位上一放,准备下飞机,但旁边的男孩儿却将自己用的毯子十分整齐地叠起来,放进之前装毯子的塑料袋里,然后塞进前面的靠背。男孩子的行为让朋友感到很惭愧,她赶忙将毯子重新拿起,也像那男孩子一样认真地叠起来。但前后叠了3遍,却总不及男孩儿叠得整齐。朋友说,这是她此生感到最自惭形秽的事情之一。对德国男孩那看起来自然而然的行为,朋友感叹:这就是教养!

  国人教养缺失问题常会凸显出来,并为人诟病。可悲的是,许多人并不自知。因为“教养”在我们这里,是个长久以来被忽视的词儿。

  其实,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教养本是极受重视的,知书达理之人也备受推崇。像《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启蒙读物中,许多内容都是教人如何修身养性、待人接物、习得规矩、养成好习惯的,《三字经》中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说,《弟子规》中讲到的行为规范细致到“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用人物,须明求,傥不问,即为偷”。但不知从何时起,“教养”一词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知书达理之人也不再受推崇,优雅、儒雅、文雅被粗俗、粗暴、粗鄙所取代;谦逊、谦和、谦恭为傲气、霸气、牛气乃至流气、匪气所取代;在一些人身上,浩然之气日少,奴颜媚骨日增;在公共场所,路人间因一点儿小事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之事时常发生;在官场上,唯我独尊、盛气凌人、颐指气使者大有人在;在日常生活中,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闯红灯,乱扔纸屑果皮、随地吐痰、随意插队,在禁烟场所吸烟、上车时不知先下后上等行为比比皆是;在网络媒体上,污言秽语充斥,一些不雅之词竟成流行语……

  是到了重提“教养”、重视教养的时候了。有教养的公民是文明社会、和谐社会的基础。有人说,“教养是种族文明的个人表达,是礼貌、风度、修养、德行和健康心理的混合体。”的确,教养是文明结晶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它是发于内而形于外的。有教养的人必然是懂得自尊与尊重他人的人,是衣着举止得体、知书达理、做事有分寸的人,是有爱心、有品位、有尊严、知感恩、懂规矩、讲节制、能慎独、注重自我修养的人,是正派、真诚、温文尔雅、善解人意、注重细节、关心他人、光明磊落的人。一个人的教养来自其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及其经历,是潜移默化地熏陶出来、日积月累地习养而成的。

  今天我们开展“你我眼中的教养”的讨论,就是希望人们重视教养缺失这一问题,重补教养这一课。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