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不是“有教养”的标签

2013年07月02日 10:12   来源:荆楚网   王跃璇

  虽然学校明令规定学生不可以带早餐进教室,但很多学生还是偷偷将早餐带进来。一间小小的教室摆放10多个空饭盒,清洁工阿姨费了半个小时才将教室清理干净。当清洁工阿姨准备离开教室时,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教室不是吃饭的地方,教养懂不懂?”(6月30日 武汉晚报)

  大学收生的机制在高考制度实施以来,基本以分数权衡一个人是否能上优质大学。除了高考分数之外,奥数、国家级别运动员等加分政策也成了考生“主攻”的对象。高分数是用一分一秒的时间换来的,花在做题、背书的时间无形之中占用了道德品质培养的时间。

  在中国式的教育体制中,家长对孩子的爱不是表现在让其独立、自立,而是在于帮孩子打理所有和学习无关的事情。家长认为做家务、野炊、夏令营等课外活动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时间,甚至有的家长连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都是多余的。家长潜移默化的做法,以为是在爱孩子却是在害孩子,让孩子在最能够培养良好价值观的时候丧失了机会。

  从小为了高考而奋斗,一朝入了象牙塔,心情不止是激动。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是摆脱了絮絮叨叨的家长、摆脱了披星戴月的学习状态、摆脱了为高考而拼命挤的独木桥。大学宽松的环境使得人心中最叛逆、最不拘束的因子爆发出来,从小没有建立的道德价值观,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只会变本加厉。

  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剩余的早餐就往课桌里扔等情况在任何一所大学里面都有。随手的小动作不仅是“扔”这么简单,在这个动作的背后体现的是一个人在那一瞬间的思想状态,而这样的思维方式则是从小的教育方式、生活环境所综合形成的。在现有的考试制度下,就算考上了名牌大学,也并不能代表道德品质高尚。高等教育、高学历只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生存技能,但在道德品质方面却不见得是名校培养的学生就多几分“教养”。

  高学历不是进行低素质、低教养行为的借口,不是逞“天之骄子”的威风。教养无时无刻体现一个人的风度,其高低也体现在对别人劳动成果的尊重程度。一位清洁工阿姨的一句:教室不是吃饭的地方,教养懂不懂?喊出的却是教育体制中的糟粕和个人行为修养的优劣。

(责任编辑:李志强)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