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家暴诉讼自我证明不利于保护弱者

2016年06月14日 09:5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唐伟

  对家暴加强司法干预是新的趋势。在离婚诉讼中家暴应当成为特例,而不能像其他民事诉讼那样,仅仅停留在“自我提供证据”阶段,并以“证据不足”而驳回。

  80后女白领丽丽(化名)将丈夫王明(化名)诉至法院,自称长期遭受家暴,要求离婚。北京房山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双方感情未破裂,丽丽也无法提供证据证明曾被家暴。近日,法院判决驳回了丽丽的诉讼请求。法院经审理认为,双方自由恋爱后结婚,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夫妻感情并未完全破裂。王明表示愿意和好,且作出一定改正,丽丽亦应给对方和好的机会。(《京华时报》6月13日)

  女方如此坚定要求离婚,家暴当然是合理理由。同时,因为调查取证难,合法权利无法得到保护。家暴的可怕之处在于,其复杂性远非外界看起来那么简单。除了硬暴力之外,还有经济控制、双方冷战等冷暴力。置身于其间的人,除了身心受到伤害之外,还可能会有丢失生命的风险。4月6日下午,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一小区内发生一起命案,身为公务员的丈夫金柱将妻子红梅活活打死。之所以发生悲剧,就在于女方受到男方恐吓而不敢离婚。

  女方勇于走出家门而诉讼离婚,冒着极大的风险。对于一个有家暴倾向的人,诉求离婚的结果,往往有两种趋势,要么是痛定思痛,要么就是变本加厉走极端。若能出现“和好如初”的情况,当然是皆大欢喜。若是出现暴力的升级,会给弱势一方带来难以挽回的伤害。

  作为一种民事诉讼,离婚案采取自证原则。不过因为家暴的隐私化和复杂性,又使得自我证明很难。比如让心理备受煎熬的冷暴力,如果不是双方当事人的承认,外界很难取得直接证明,若没有专业手段,置身于其间的当事人,同样很难取得有效证据。法院的“慎离”理念,可能延长夫妻双方的痛苦,无视更合理的权利诉求。

  若是换种角度,出于对家暴特殊性的考虑,对女方的家暴诉求,不再基于自证,而是法官等专业人士,参与进行调查取证,比如走访当事人的“朋友圈”或者“亲友圈”,进行全方位的情况了解。同时再对女方进行心理层面的分析,评估其离婚意愿,以此作出更为科学的判断,家暴在诉讼阶段才不会有极高的“失败风险”。

  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指出,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对已发现的家庭暴力,应当依法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妥善处理,不能以家庭暴力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或者属于家务事为由而置之不理,互相推诿。不难发现,对家暴加强司法干预是新的趋势。在离婚诉讼中家暴应当成为特例,而不能像其他民事诉讼那样,仅仅停留在“自我提供证据”阶段,并以“证据不足”而驳回。虽然离婚官司主要依据婚姻法,但同样也不能无视反家庭暴力法的保护性原则。

  如果说婚姻坚持的是“少离慎离”的司法原则,那么反家暴则是“不可轻忽”的保护原则,并在其间找到最佳的权利平衡点。司法讲求的是“事实为依据”,如何取得更准确的证据,就需要改进“自我证明”的惯例。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不开更应不要奇葩证明    2016年07月01日
  • ·取消“奇葩”证明,天塌不下来    2016年03月24日
  • ·整治“奇葩证明”尚需职责归位    2016年03月24日
  • ·告别“奇葩证明”需要配套措施    2016年02月17日
  • ·清理疑难杂“证” 治标更须治本    2016年01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