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疑难杂“证” 治标更须治本

2016年01月29日 07:3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出国旅游要证明我爸是我爸、异地领社保要证明自己还活着……长期以来,林林总总的疑难杂“证”,不仅给群众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也增加了社会管理成本,给权力寻租留下了空间。在深入推进简政放权这一背景下,类似“奇葩证明”更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过去一年,针对社会频遭吐槽的“证明多”现象,各部门集体“亮家底”“晒权力”,在创新和改进公共服务积极探索,取得明显成效。公安部、民政部等部门纷纷发布政策,取消求职就业、外出旅游、生育等领域的奇葩证明,使广大人民群众看到政府部门改革的勇气和决心。这体现出相关部门工作理念的可喜转变,也是政府部门肯有为、敢负责的具体体现。

  但有群众担心,取消开证明,并不等于办事机构就不需要证明了。原来可以找各部门开的证明,现在都不管了,万一各部门打起“罗圈架”,最后折腾的还是老百姓。还有人疑虑,取消了一批证明,会不会还有新的“雷人”证明出现?

  其实,证明与非证明,实质在于如何处理好管理与服务之间的关系,重在理念,而非方式。“奇葩证明”泛滥的背后,折射出现代公共服务水平落后、服务理念薄弱、服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正视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建设的难点症结,找准对策。

  聚焦病根方能对症下药。滋生各类“奇葩证明”的根源问题,关键在于不合理的行政审批制度。因此,全面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依法治理能力水平,才是根治问题的良药。这需要通过严格教育培训、规范管理优化服务考核等方式,把“服务型政府”具体化为现代公共服务核心价值标准,把“人”的需求作为政府公共服务和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政策红利能否惠及百姓,还要看政策落实怎么样。应该看到,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还存在依法行政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要避免出现某些政策和改革举措被悬空的情况,必须提前预判,采取必要措施,以防止政策落实成“夹生饭”。

  展望新一年,我们期待各地各部门能够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统筹规划,回应社会对于服务型政府的热切期望,让民众从“列目录”“砍证明”“简流程”“网上办”中获益。(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韩秉志)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