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投放 “质”“量”并重

2016年06月13日 07:4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上周,央行公告称,对14家金融机构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共2080亿元,其中3个月1232亿元、6个月115亿元、1年期733亿元,利率与上期持平。另外据媒体报道,MLF的询量今后有望常态化。

  今年以来,受到人民币贬值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央行对降准这种强宽松信号货币政策工具使用越发谨慎,转而采用各类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投放基础货币,来应对外汇占款下降而产生的基础货币需求。

  在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箱里,MLF和PSL(补充抵押贷款)的地位越来越重要。SLF(常备借贷便利)基本上起不到投放基础货币的作用,更多是在为维持利率走廊上限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而从余额变动上看,逆回购更多体现的是市场短期流动性的调节,而MLF和PSL余额2016年以来一直稳定增长,截至5月末,MLF存量为16375亿元,PSL存量为14999亿元,两者成为基础货币投放最稳定的渠道。

  2012年以来,由于国际贸易收支顺差减少、对外投资以及企业和居民个人持汇意愿上升,我国外汇占款增速放缓。伴随外汇占款下降,我国的基础货币投放方式也出现了很大变化。由此,央行对货币政策的主动权开始上升。

  过去,降准类似大水漫灌,人人有份,但调控效果不好,我国高杠杆和产能过剩带来潜在金融风险上升和信贷传导机制不畅,使得货币投放方式转型成为必然。

  央行副行长易纲曾表示,理顺要素价格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核心,金融资金或资本的配置与资源配置的效率密切相关。通过价格机制将社会资金配置给国民经济的高效部门,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都是最有好处的。

  从实际效果看,MLF和PSL除了投放基础货币外,还发挥了其他作用。首先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央行不再给定基准利率,在市场已基本认可央行7天期逆回购利率作为短期基准利率的情况下,MLF利率则可作为构建中长期基准利率的基础。今年以来,MLF投放频次和期限结构增加,这既可以补充流动性,又可以给市场以更多的定价指导,可谓一石二鸟。PSL则通过政策性银行主要投向棚改和脱贫攻坚,既是投放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又具备了结构性财政政策的特点。

  未来,如果央行将MLF询量常态化,实际上是提高了银行的负债成本。考虑到目前央行正在对银行的委外资金施压,银行试图通过债市收益率覆盖成本变得困难,这对有效的信贷投放未尝不是利好。(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温宝臣)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