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微”不是“掐架”的地

2016年06月13日 07:34   来源:武汉晚报   吴左琼

  近日,甘肃陇南成县卫生计生局官微发布了一条纪念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成立36周年的政务活动信息,引来一些网民的跟帖议论。由于出现不同意见,官微管理员与多名网友在网上多次互评转发,双方均“言辞犀利”,互不相让。事发后,涉事微博管理员已被批评教育。

  网络信息时代,官网、官微无可厚非成为政府部门问政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加强民意沟通,促进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这些官方平台不仅代表了政府的形象,也承载着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现实中,一些政府部门并未正确认识“官微”等官方平台的重要性,不仅没有物尽其用,反而总是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爆粗口、公私不分、傲慢回复、常年不更新……等等现象都曾出现。这些问题直指近年来一些地方、部门“官微”呈几何增长,但其管理机制和人员配备并未同步跟上,缺乏制度规范以及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缺乏约束的结果,就是有人在“官微”自由发挥,甚至和网友掐架斗狠,让公信力“碎一地”。殊不知,“官微”不是“自留地”,不应成为个人宣泄情绪的场所。公民的言论自由尚有边界,“官微”何尝不是?

  首先,官微代表的是政府部门,不应发布个人观点,更不能带有明显个人情绪色彩与民“掐架”,一争高低、发泄私愤等。其次,“官微”的权威性应当表现在及时发布政策方针,回应网友关切上。自然,回复网友时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敷衍塞责,综合考虑,应该由既精通业务又具备网络知识的专人打理。

  避免“官微”脱轨,需要在实时监督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化规范来避免各种失误,比如规范回复流程、细化答复语言等等,严格遵循就事论事,专业严谨的原则。对于发现问题的“官微”,要坚决予以问责,甚至可以将官微的运营情况纳入评比考核。

  只有管理在前,纰漏才能不在后,“官微”才能成为一面“放大镜”,照见政府部门服务群众的日常,才能真正维护政府形象。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