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薪火相传 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6年06月08日 13:27   来源:南方网   赣华

  又是一年端午时。端午节,这个古已有之、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大节,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一直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10月4日,湖北代表中国“端午申遗”成功,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同时国家将端午节作为法定假日,以立法手段来保护传统节日,传承民族文化。

  环顾现实,应该看到,越来越多节日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呈现出庸俗化、浅表化、商业化、娱乐化的特点,而节日本身所蕴含的文化特质挖掘、传承和弘扬远远不够。比如,在端午还未来到,大量的食品推销广告早已铺天盖地,超市商场提前上市的各类粽子盐蛋让人目不暇接,而与之相关的习俗介绍、民俗活动却十分少有,似乎端午节就是食品节、促销节、玩乐节。显然,没有或者缺少真正文化内涵的节日已经让中华传统文化变味走调。

  不容否认,“过端午”有固定的传统习俗,比如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佩香囊、悬艾叶菖蒲等等。这些形式本身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元素,凸显着与其他传统节日的区别,展现着固有独特的风采。但包括端午节在内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过好传统节日,是尊重和延续传统文化的表现,如何过好传统节日,则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绝不能简单地将端午与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划等号。

  传统节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对推动中华文化历史不断发扬光大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而言,形式固然不能拘泥呆板、一成不变,理所当然地应该紧跟时代丰富创新,但无论怎样其内涵特质不应该被遗忘。

  每年的端午节无疑是传承和拓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利契机。作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如何通过有效载体,将端午节的丰富文化内涵传承发展,不仅是国家层面的事情,更是我们全体中华儿女的事情。一方面,从国家和地方来说,就是要通过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专家访谈、公益广告等形式,加强对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人文典故、传统习俗等宣传教育,增进和加深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让优秀历史文化浸入中华儿女血脉,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因为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只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广泛的传播,传承的效果才会越好,才越能巩固文化根基,扩展文化血脉。

  另一方面,从个人来说,就是不能仅仅追求和止步于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习俗活动,更要了解和寻味这个特殊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增强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唯此,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才能真正成为全国人民盛大的传统文化节日。也唯有如此,古老的中华文明才能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永远充满生机和光彩。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