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

2016年06月08日 13:27   来源:南方网   秦豫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眨眼间,2016年端午节就已姗姗到来。而与先前有所不同的是,从2015年起我们已经悄然发现端午节的过法有了许多创新,有了由国家网信办指导,光明网与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联合开展的“网络中国节 端午”主题活动。

  科技改变生活,网络精彩世界。目前中国网民已达6.88亿之多,而数据调研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2015中国“互联网+”传统文化发展专题报道》更是明确显示,71.2%的中国网民会通过网络了解传统文化,网络已经成为网民了解传统文化的首要渠道。尤其是90、00后年轻人已经成为互联网上的“原居民”,在接触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更需要全新的传播方式,“网络中国节”主题活动就是一个样本。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触网”之后,传统文化能否普及、普及的效果如何,也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其能否回应当下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能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时代,“互联网+”和传统文化无疑能够发生化学反应,推动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生活,“网络中国节”主题活动也堪为“催化剂”。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当前传统文化要想更好地传播,也就必须根植于人民这个沃土,借助互联网这个载体。“网络中国节”主题活动集文化味、历史感于一身,在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和互动性中也的确让网友了解了端午知识,最大程度地挖掘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事实上,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既是被传播内容也是一种传播方式。因为“大数据”就好比21世纪的石油和金矿,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又一关键资源。而作为一个巨大的信息源和信息元,传统文化无疑极具开发价值。“网络中国节”主题活动就通过大数据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多维呈现,促进了艺术、文学、历史专家和爱好者的资源与信息优势互补,实现了互联网与传统文化共生发展。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曾经被冷落一时的传统文化也获得了复兴机遇。从“网络中国节”主题活动受到网友青睐来看,互联网与传统文化就正在形成相互依存的共生生态。可以说,“网络中国节”主题活动以优秀传统文化养分滋润了网络空间,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活力。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