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黄山更名徽州?先算算折腾的代价

2016年06月03日 07:40   来源:工人日报   

  日前,安徽黄山市想改名为徽州的消息袭来,再次掀起改地名的争议。

  支持黄山更名为徽州的人给出的最主要理由是文化与历史。为黄山更名徽州疾呼18年的作家李辉表示,相比千年徽州,30年的黄山不过一瞬,主政者要有勇气将徽州重新恢复,才是对历史、对文化的真正珍爱与敬重。这个呼吁得到黄山市首任市长崔之康的现场响应:“考虑到文化的正本清源,现在是改回来的时候了。”

  反对者则直指这种更名需要付出巨大行政成本: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名称、公章、牌匾信笺,路名、户口本、居民身份证等,都需要更改。有人还认为,“更换地名带来的户籍之变,势必成为一种扰民工程。”

  双方各有各的理。改还是不改?不妨看看折腾的代价再说。

  地名承载着一个地方百姓跨越代际的集体记忆。与“三十年一瞬”的黄山相比,千年徽州的名字显然厚重得多。如果说,这样的更名因为意在“对历史和文化的敬重”,真的能帮助我们“找到回家的路”,换回我们对历史文化的尊重,让我们找到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那么,当然可为。

  但是,万一更名带来的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自我安慰呢?

  同为徽州一府六县的绩溪现已划归宣城市管辖,而婺源更是跨省为江西省管辖。虽然说这两个地方的徽州文化血脉从未断流,徽州历史的厚重仍在积淀,但如果按照黄山更名的逻辑,出于保护历史文化的目的,是否也应该不惜人力物力财力重新对它们进行行政区划呢?

  再拿徽商为例。徽商精神作为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以义为利,仁心为重”的经商之道,其“贾而好儒”的人文精神,其“三贾不利犹未厌焉”的进取精神,曾经为多少商贾人士所叹服。这些精神又岂是靠取一个“徽商”的名字就能习得?

  商业披着文化的外衣,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曾几何时,合肥老城的标志性位置“三里庵”,其公交站牌被商业化意味十分浓烈的“国购广场”所取代,后又更改为“三里庵”,期间甚至若干次反复,谁又能知道这里面是否暗藏着金钱的角力?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年,有人打着振兴旅游文化的名义将徽州市更名为黄山市;如今,又有人借着恢复历史文化的名义将黄山市更名为徽州市。

  我不反对更名,但反对折腾!

  依我看,当年徽州不必更名黄山,如今黄山也不必再更名徽州。理由就是一个:不要折腾。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复名徽州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敬重    2016年06月01日
  • ·“复名徽州”不能再草率从事    2016年06月01日
  • ·徽州复名 伤财劳民(图)    2016年06月01日
  • ·黄山还是徽州,何处寄乡愁    2016年04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