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重视儿童的“数字化”成长

2016年06月03日 07:37   来源:北京晚报   白靖利 闫祥岭

  成年人低头刷微信、刷微博的现象逐渐蔓延到孩子中间,社交软件成为越来越多儿童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当孩子们越来越熟练地使用微博、微信并以此为媒介进行社交活动时,如何应对儿童的“数字化”成长,成为很多家长绕不开的考题。

  相比于父辈们依靠见面、书信、电话等传统方式与小伙伴们保持联系,新生代孩子已经能很好地适应“数字化社交”。他们熟练地运用社交媒体,人际交往的频率和范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社交媒体为孩子们打开了跟世界交往的窗口,他们也通过社交媒体结成了新的学习共同体、游戏共同体、社交共同体。

  由于网络世界的宽广和包容性,孩子们不用再忍受孤单,反而可以借此找到归属感,提高表达能力,增强同伴间的友谊等。此外,还有研究证实,社交媒体丰富了孩子的写作,使用社交媒体的孩子表现出对周围世界的强烈兴趣。

  然而,使用社交媒体的弊端与其优点一样明显。网络社交并非真正的社交,过早地介入网络社交世界,很容易降低儿童对于现实世界的关注。一些例子表明,有的孩子沉迷于社交媒体后,反而减少了与外界及其他孩子的接触,同时缺乏沟通和包容心,这成为各界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

  对于家长来说,最大的担心是“网络社交”是否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长。事实上,有的儿童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导致注意力分散,在正常的学习时间也无法集中精力。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充斥着大量有害信息,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孩子会不会不加鉴别地使用一些低俗的网络流行语,会不会盲从地模仿网络中流传的行为,会不会轻信社交媒体中的错误价值观……这些担忧不是杞人忧天,需要得到学校、家长、相关部门的共同重视。

  现实的难题在于,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儿童及青少年群体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方式,以后还将成为数字社会的基本工具。简单地禁止孩子使用社交媒体,可能会让他们显得格格不入。社交媒体的各种信息也很难被屏蔽。

  “堵不如疏,疏不如引”。对于孩子使用社交媒体,既不能过分紧张,也不能放任不管。家长和老师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网络社交观念,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社交媒体知识储备,引导孩子安全健康地使用社交工具,遵循正确的社交规范和礼仪,指导他们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成长是与自我的搏斗    2016年06月13日
  • ·司改也将惠及个人成长    2016年04月06日
  • ·志向有误成长就会出问题    2015年10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