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这一代年轻人的成长,是不是真出了问题

2016年04月29日 07:18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何超

  四川师大学生“手刃”同学的新闻,已经不是“让人震惊”可以形容的。联想起这些年发生在校园的极端事件,以及大学生弑母、中学生持刀残杀班主任等新闻,不免心生忧虑。一边是“感谢当年不杀之恩”的网络流行语,一边是日渐增多的学生自杀事件,这一代年轻人的成长,是不是真的出了问题?

  曾经问一个著名大学的辅导员,最头疼的事情是什么,他脱口而出:宿舍里的纠纷。

  “非常6+1”是这代人最典型的家庭结构,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其他成员都是长辈,他们成长于长辈营造的不真实的家庭与社会环境中。没有人会与他们争抢,一旦发生矛盾,都是别人——长辈在退让。这一切都让他们习惯了以自己为主的生活生存方式。

  缺少伙伴的成长环境,让很多人变得非常自我,发生矛盾时看到的都是别人的问题,而不会自我检讨。最基本的集体生活,成了他们上大学后遇到的第一个门槛,有人甚至为此痛苦不堪。曾想约几个孩子写一篇同学关系的文章,不料连续被三个父母拒绝,理由都是:我们家孩子与同学关系不好,自己在外面租房住。不知道与人相处,不知道忍让、妥协的同时,也不知道如何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这种任性中,往往容易产生极端的情绪宣泄,自杀与杀人只是其中的极端表现形式。

  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重视子女,对于多数人,孩子几乎成了他们的全部与未来,这是中国非常独特的一个社会文化传统。不幸的是,在这种文化传统之上,我们叠加了独生子女,更糟糕的是,还叠加了一些错误的教育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学习了不少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一些被误读误解的理念,误导了家长、老师和孩子。

  谈到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的舆论充斥的都是没有原则与先决条件的尊重,鼓励,个性,快乐,却没有了基本的惩戒。其实,约束,规范,是任何人成长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被规范约束的过程。在这其中,基本的惩戒,包含体罚,都是手段之一。尊重,是指方式与态度,但并不涉及原则,即必须遵守的规则。在西方最好的私立中小学,都有着严苛的日常规范要求。最好的私立学校,也几乎是清一色寄宿制学校,无论你来自什么家庭,多么尊贵,在一个集体环境里,你只是普通的一员,必须学会尊重,忍让,妥协。

  日本皇室曾规定,皇子必须在3岁后离开皇宫,寄养于皇室之外,以便淬炼。同样,英国王子至今仍要到部队服役,目的还是淬炼。因为部队只有服从,没有理由。至今,在美国19个州,法律上还是支持并允许对学生体罚的,在很多英联邦私立中小学,我们还可以看到教室后面挂着一根鞭子。

  但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这些都被斥为落后的理念,在学校的教育中则直接被禁绝了。于是剩下的,就只有表扬再表扬,鼓励再鼓励。老师甚至连批评学生的权利都没有了,不敢批评,更不要说惩戒了。孩子们在这种过度温暖的环境中成长,一旦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往往瞬间崩溃,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好学生。

  独生子女,又赶上了互联网时代。这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也发生了颠覆性变化,替代伙伴的是游戏,是影视,是不受控制的网络环境。

  游戏是目前青少年最喜欢,也是最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是陪伴他们成长的最重要伙伴。但各种主流游戏,无一不是打打杀杀。虚拟世界的砍砍杀杀,不断模糊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让年轻人对生命本身,对生死缺少了最基本的认知、尊重、敬畏。我们的影视作品没有实行严格的分级制度,无论多大的孩子,从小都可以看到最为暴力的镜头。耳濡目染,这些都在模糊着他们的“三观”,钝化他们的感官刺激。

  这些年,违法犯罪行为低龄化。而在青少年保护的立法上,却忽视了对恶行的严厉惩戒。前些时候,美国洛杉矶法院对几个欺辱同龄人的中国少年处以13年的重刑,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反观国内,很多青少年即便是杀了人,但却往往因为不足14岁,不仅免于刑责,甚至连基本的惩戒都缺失了。这就在客观上纵容了戾气。

  中国的人口政策已经调整,将极大地改善“孤独”的成长环境。与此同时,要破除一些被误导的教育理念,避免对年轻一代的宽容和骄纵。社会各个方面也需要重视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完善并强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让年轻人成长在一个更为健康的社会环境中。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成长是与自我的搏斗    2016年06月13日
  • ·重视儿童的“数字化”成长    2016年06月03日
  • ·司改也将惠及个人成长    2016年04月06日
  • ·志向有误成长就会出问题    2015年10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