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医保卡全国漫游要防“人为设卡”

2016年06月02日 07:13   来源:燕赵晚报   吴应海

  日前,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副主任黄华波接受媒体访谈时表示,异地就医必须解决老百姓看病垫资和跑腿报销的问题。黄华波介绍,包含国家结算平台系统在内的“金保二期”项目6月起将得到第一笔项目资金。通过部省两级信息对接,未来老百姓异地就医将有望既不用垫资又不必来回跑腿报销。(6月1日《新京报》)

  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异地就医制度已经全面推开,且在一定区域内实行了直接结算,但这个区域非常小,至多是本省内,并且能异地对接的医院并不多,患者选择的余地有限。患者跨省市、跨地区就医时,仍须先行垫付资金,然后回原地报销。从这一角度看,真正意义上的异地就医并没有完全实现。如此一来,面对疑难杂症,患者需要到外地医院治疗时,如果筹不到足够的费用用于垫付,仍无法就医。即使借到了钱,来往报销也令人烦不胜烦。

  现在好了,随着国家层面结算平台的出现,将来,患者在国内异地就医时就可直接进行结算,穷人再也不用为筹措垫付部分的资金而焦头烂额,也不用为报销费用来来回回跑断腿了。这样的民生工程,无疑会赢得所有人的掌声。

  不过,在期待异地就医国家结算平台能尽快惠及所有患者的同时,我们也隐隐生忧,那就是将来患者的医保卡可以全国自由漫游时,会不会被人为“设卡”,难以兑现?这一善政会不会成为关系户的“私宴”?

  这绝非杞人忧天,原因很简单,当医保卡可以全国自由漫游时,如果不加限制,大家都会蜂拥外出,大医院就会人满为患,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执行严格的分级诊疗制度,患者要想外出就医,享受免费结算的便捷,就必须经过审核。此时假如没有一套科学的甄别机制,没有一套完善的监管、纠错、问责机制,审批者极有可能会优先照顾关系户外出看病,甚至会以权牟利,暗中向有求于自己的患者伸手。

  因此,笔者以为,在大力推进异地就医国家结算平台的同时,应同步建立并完善分级转诊机制,阳光操作,公开透明,避免不公现象发生。否则,好事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引发公众的不满。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医保漫游需迈过“四道坎”    2016年04月25日
  • ·医托为何久禁不绝?    2015年07月07日
  • ·异地就医结算为何难兑现    2015年03月13日
  • ·跨省就医即时结报符合法律要求    2015年03月03日
  • ·跨省就医即时结报是民心所盼    2015年03月0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