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异地就医结算为何难兑现

2015年03月13日 07:24   来源:红网   石飞

  来自东莞的全国人大代表曾香桂,近年来一直关注社保异地转移的问题,她说:“现在经济发展了,群众跨省异地就医已经成为新常态。”她建议国家进一步放开跨省异地就医报销范围,实现社保医疗卡异地支取,让老百姓在哪儿看病都能及时享受医保待遇。(3月12日《工人日报》)

  关于异地就医结算的问题,多年来,全国上下一齐吆喝。在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不断呼吁;在地方两会上,也是期盼切切。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异地就医的人员日益增多。其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异地生活的退休人员;二是长驻外地的工作人员;三是因大重病等需要转外就医的人员。异地就医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异地就医结算政策一天不兑现,万万千千异地生活和就医的人员,就要长途劳顿、额外支付往返差旅费用,到参保地报销医疗费用。

  曾香桂代表说的是“跨省异地就医报销”,这对于许多地方来说,未免更加渺茫。因为,眼下他们连本省、本市(地级)范围内还不能兑现异地就医报销。来自湖南山河智能装备公司的全国人大代表张晓庆在去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提交建立“医疗保险一卡通制度”的建议。今年两会前夕,他收到了人社部答复函说,部级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平台正在进行规划设计,社会保障卡的跨省异地应用和服务方案也在同步制定,届时将实现对跨省持卡就医即时结算的全面支撑。答复函中称,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建立地市级社保(医保)系统,实现了统筹地区范围内医疗费用即时结算。全国27个省份建立了省内异地就医结算系统,或利用省级大集中系统形成对省内异地就医结算的支持能力。

  其实,这只是人社部的自说自话的应付之词。全国真正建立了省内和地市级医保异地就医结算系统的并非很多。“全国27个省份建立了省内异地就医结算系统”,一个“了”字,就等于说全国27个省份已经统统建立。这显然,信息不实。譬如,江苏省,早在前年1月就通过媒体公布,江苏13市医保互联互通,省内异地就医无需来回奔波,2100多万医保人员今后不必再为异地就医报销来回奔波,轻松刷卡就可实现异地结算。(2013年1月9日《新民晚报》)去年又通过媒体发布:日前,江苏省内13个省辖市与省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已实现联网并投入使用,省人社厅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做好医疗保险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工作,做到省内各市之间联网,实时刷卡结算。(2014年1月3日《扬子晚报》)时至今日,两年多过去了,这个“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的承诺,还是水中月、镜中月,让人空欢喜。笔者是常住南京的退休人员,前些日还专门把数千元的医药费票据拿到苏北老家报销。真不知道,相关部门何至于如此一再放空炮、瞎忽悠,置民生、诚信于不顾?

  实现“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真的很难办吗?在笔者看来,不是很难办,而是相关部门不想办。当下IT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实现省、市之间乃至全国范围联网,应该说,没有什么技术上的拦路虎。银行、证卷等系统数年前就实现了全国联网结算,为什么“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就如此难产?这不是技术藩篱挡道,而是相关部门人为作怪。其一,网络技术、设备更新需要花钱,主政者不愿意把钱花这个“只有付出、没有收益”的工程上。其二,不想“肥水外流”。实现“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以后,异地就医即时报销,方便多了,势必增加医疗经费外流;而在本地就医,收支均在当地发生,地方利益能受到一定保护。

  由此可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在一些地方被一拖再拖,关键是那里的主政者及其相关部门“执政为民”的理念淡薄。如果真正树立了为民情怀,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急民之所急,上述两个问题都将不在话下,“异地就医联网结算”都会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医保漫游需迈过“四道坎”    2016年04月25日
  • ·医托为何久禁不绝?    2015年07月07日
  • ·跨省就医即时结报符合法律要求    2015年03月03日
  • ·跨省就医即时结报是民心所盼    2015年03月0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