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型职业化才能找回土地的诗意时光

2016年05月30日 13:25   来源:南方网   南方网樊树林

  相信每个人都不少见这样的报道:种粮大户开着先进大机械种地,然而现实的农村究竟是什么样子,你真的不见得清楚。记者在我国河南、山东的两个农业大县调查得知,如今的“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大多数的农户仍是分散经营,留守老人和家庭妇女成了种粮的主力军。(据5月29日《人民日报》)

  没有年轻人的土地是落寞的,也终究会沉寂下去,毕竟那些年已花甲的农民会一天一天老去,田野间也会不再有他们“倔强”的身影。农村劳动力人口高龄化,是我国乡村的普遍现象,也是长期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耕作者已经老去,而“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他们不愿意去从事在土地耕种的事情。这种心理诱因也很简单,一言以蔽之则是农业对他们没有吸引力。而缺乏吸引力也是由诸多要素叠加而成的,一则是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年轻农民的追求价值多元化得以显现;二则尽管这些年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猛,但辛辛苦苦忙活一年,一亩地的收入还不如打俩月零工挣得多,而且有时候还会陷入“多收了三五斗”的困惑;三则当农民觉得窝囊,看不到成长空间,在同龄人间也不体面,就像农民的口头禅,“当一辈子农民,种一辈子地,有啥奔头?”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这是形势所迫,而务农者后继乏人的现象必须引起国家和地方的警醒。破解这一难题,关键点就在于摒弃农民这种身份的标签,而将农民塑造成像“厨师”、“司机”、“文秘”一样的职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职业的荣光。毕竟现在早已不是小农经济时代,“一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华丽丽时光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只有让新型农民成为令人艳羡的职业,让农业成为吸引人的事业、有奔头的产业,也许年轻人才会在乡村的土地上重拾那份诗意时光吧。其实,这两年已经有地方开始了探索和尝试,比如2015年4月,陕西省就给182人颁发了新型高级职业农民认证资格证书,他们平均年龄38.6岁,有22名女性,年龄最小的是一位从事生猪养殖的22岁小伙。学历最高的是硕士,有人年收入过百万,其中不乏有半路辞职的公职人员。

  “农村天地,大有可为”,不应该成为一句空话,而是应该真正成为一些年轻人心灵的盼望,而要实现这一转变,注定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一方面需要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在户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各地还必须出台具体措施,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破除城乡两元结构,让资源在城乡间配置更均衡;第三,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互动,鼓励他们目光不能仅仅盯在种粮上,而是向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观光等模式靠近;第四,各地还必须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给农民们创造有利条件进修培训,有关部门增加种粮补贴、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培训,完善社会管理和农村金融体系,让他们安心留在农村发展等。

  培育新型职业化农民,才能找回土地的诗意时光,期盼!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干部威逼利诱土地流转为哪般?    2016年07月27日
  • ·如何才能释放土地最大红利?    2016年07月27日
  • ·让土地降温,喊话吓唬能管何用    2016年07月11日
  • ·除了远方也要了解脚下的土地    2016年05月1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