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外迁可能真让深圳感到疼了。”上周,一篇《别让华为跑了》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中热传。文章称,华为终端公司去年已成东莞第一纳税大户,未来的发展重心可能会从广东深圳龙岗迁到东莞松山湖。华为总部所在地的深圳龙岗区在一份官方报告中表示:不能没有华为,并喊出“服务华为,马上就办!”的口号。
对此,华为发表声明称:“华为早在10多年前,就开始在中国乃至全球各地设立各类分支机构或研究所,以更好地支撑开展公司全球化业务。在此过程中对部分业务所在地进行调整,属于正常的企业经营行为。”
然而,文章引发的讨论并未因华为的辟谣而停止。舆论对于一家科技企业“出走”的关注,演变成为一场对高成本之下制造业空心化的担忧。
“深圳房地产太多了,没有大块的工业用地了。大家知道大工业的发展,每一个公司都需要一定的空间发展。”这段任正非在本月初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的表态,印证了房地产的高成本对制造业的挤压。
统计数据显示,深圳市居住用途的土地价格仅次于北京,而工业用地价格则接近每平方米3500元,为全国之最。有评论指出,房地产市场的火热让地方财政受益颇丰的同时,也将很多有活力的企业和年轻人拒之门外。
也有分析认为,高房价并非华为“出走”的原因,至少不是全部原因。“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看,‘华为跑了’是个伪命题,是以行政区划主导的GDP竞争营造出的抢商大战。”有媒体指出,在产业转移升级的大背景下,高新企业将制造业基地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地区,是市场的自然选择。
更有甚者提出,将产业外迁和转移归结于高房价有矫情之嫌。他们认为,高房价是城市活力的象征之一,并以美国硅谷与底特律为例,指出只有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的城市,才会陷入低房价的泥潭。
应该看到,高房价是产业、资源和人口聚集的结果,而并非其前提。在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出现负增长的当下,要把逆势上涨的房地产价格看成经济活力的象征,很难具有说服力。具体到深圳,正如媒体评论说:“房价全球领先,但经济活力、产业转型、创新能力恐怕还没有跟上,缺乏后者有效支撑”。因此,与其说不要让华为跑了,不如说别让深圳的创新活力跑了。
产业转移虽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产业空心化,以及城市创新活力不足。在《中国制造2025》出台前,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就曾表示,淘汰落后、化解过剩、产业转移、“退城进园”等都是工业结构、布局的调整,并不是二产的弱化,发展三产也不是要二产退出。如果忽视了对工业的专注和投入,以至被“边缘化”,便背离了国情。由此,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种必需的软硬环境,特别是大力倡导创新活力,才是一个城市制造业发展的正途,而不仅仅是关注房价和土地价格的高低。有媒体评论指出,这份“谣言”以制造业的名义,向深圳也向全国敲了一次响亮的警钟,值得全国城市深思。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