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华为向苹果许可专利的启示:通过创新掌握主动权

2016年05月30日 08:0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冯宇庆

  回头审视华为向苹果授权专利这件事,需要看到的是以华为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企业,多年来在技术创新上持续加大投入而终于开始有所回报的事实。企业只要时时刻刻不忘通过创新来做强做大,就能掌握主动权。

  5月初,有关“华为2015年向苹果公司许可专利769件”的消息不胫而走。消费电子领域巨头苹果竟需要中国企业的专利授权?在当前制造业整体低迷的背景下这个消息迅速在业界引起热议。这里面不乏众多欢呼雀跃者,还有不少冷眼旁观者,质疑的也大有人在。争论中的是非姑且不论,消息本身所带来的信息还是值得借鉴分析。

  首先,华为向苹果授权专利,即使谈不上“中国科技对美国科技的‘逆袭’”,也能够被算作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有突破的代表性事件。从报道内容来看,“华为于2015年向苹果公司许可专利769件,主要是GSM、UMTS、LTE等无线通信技术。同时,苹果公司向华为许可专利98件”。由于专利数量上的差距,许多媒体将焦点落在“苹果要向华为缴纳多少专利费”这个问题上。其实,由于无法获知更多有关专利技术的内容,有关专利费用的讨论没必要深入下去。更需要看到的是,以华为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企业,多年来在技术创新上持续加大投入而终于开始有所回报的事实。尤其是在中国的通信企业经历过2G时代的亦步亦趋,3G时代的有所参与,到如今4G时代的规则制定者这一系列的历程之后,回头来审视华为授权苹果专利这事,就不难发现这种转变的象征意义,是值得关注和认真分析的。

  其次,在当下制造业整体创新转型的关键时期,华为的这则消息也给低迷彷徨的制造业以激励:假以时日,踏踏实实的创新也能带来巨大转变。2015年,华为研发投入596亿元,占销售收入15%。过去十年,华为研发投入累计超过2400亿元。目前全球研发人员约7.9万名,占据公司总人数的45%,全球拥有16个研发中心,累计申请中国专利超过5万件,申请国外专利万余件,在全球企业专利申请量上位居第一。巨大的研发投入,也支持华为逐渐拥有了专利话语权和主动权。华为还通过与爱立信、苹果等公司签订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专利布局。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从量变到质变,中间只缺踏实的积累这一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不忘创新的初衷。不仅在困难的时候能想到通过创新走出困境,在企业顺风顺水的时候,也时时刻刻不忘通过创新来做强做大企业,进而及时把握转型升级的机会。在这方面,成功的案例有许多,失败的案例也不少。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去年12月发布的《2014年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显示,当年中国有效专利申请当中,科技含量及创造水平较高的发明专利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仅为17.6%,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则分别占到国内有效专利总量的56.2%和26.2%,同期国外发明专利占比高达79.9%。如果把这个报告结合之前华为的消息对比,就能看出,华为对苹果的专利授权之所以在业界引起大的反响,根本上来说还是因为这样的事情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国内有关企业从中要看到差距,也要看到巨大的机遇。现在谁能抢先一步,在未来就有望领先一大步。(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冯宇庆)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理性看待华为三星专利战    2016年05月31日
  • ·“华为搬家”的警示性作用    2016年05月27日
  • ·华为们想逃离的不仅是高房价    2016年05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