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中共中央提出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重要的创新供给要素。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制度牵引、问题导向、道德至上、资源整合、合理使用”的全要素运行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首先要靠人才制度牵引。最近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到,到2020年,要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个宏大的目标需要我们能够在党的领导之下,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在推动人才合理流动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契机,多元化人才引进途径和渠道。同时,在人才的使用方面,要能够适应市场、引领市场,实现人才的价值。
创新人才培养要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截至2015年底,我国总人口13.74亿人(不含港澳台),其中劳动年龄人口(16周岁至59周岁)9.1亿人,就业人员7.79亿人,就业人员中,城镇就业人员3.11亿人。全国15岁以上受教育年限为8.9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9.9%。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我国的人才培养和发展还有很多落后的地方。这也说明了我国的人才培养并没有很好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发展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响应,劳动力市场存在结构性的失衡,同时存在着“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的现状。我们面临就业压力大、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等问题。所以,作为创新供给要素,人才的培养要问题导向,追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需求,关注市场结构的变化。
创新人才培养要体现道德至上理念。所谓人才,要“人”与“才”兼备。高校在培养学生知识、文化、技能的目标下,要能够充分地结合市场需求,让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的使用方式、领域,提前让学生建立市场化、职业化、国际化的素养,更好地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同时,这种职业道德的培养更需要高校拓展教育方式,以多种手段,加强基于“底线”教育上的德性教育。
创新人才培养要推动全球人才资源整合。我国高校每年招生从1990年100多万到现在的700多万,大力培养和开发了一大批人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不断变化、全球性的、需要技术的经营环境中,寻找和留住人才成为竞争所在。为此,我们应当从全球范围来考虑公司人才配置。
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创新人才合理使用。企业、政府、高校等用人单位,要能够实现人才的价值,必须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真正将人才的价值发掘出来;同时,用人单位要能够体现人才的价值,对人才做出相应的回报,这种回报包括了薪酬、福利、机会等。通过建立“人尽其才”的实践平台和“人获其‘财’”的价值平台,用人单位才能够获得人才的有效供给。有了“人”这一最重要的资源,用人单位才能够真正获得发展,并进一步推动人才的供需均衡。
人才的供给均衡离不开人才管理服务业,但是我国的人才管理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专业性、创新性、服务性都存在较大的不足。要想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人才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人才管理部门首先要进行改革,提升从业人员的水准和价值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才管理各职能方面的技术和产品创新。
(作者系南京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