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人才培养

2016年05月27日 07:26   来源:光明日报   赵曙明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中共中央提出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重要的创新供给要素。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制度牵引、问题导向、道德至上、资源整合、合理使用”的全要素运行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首先要靠人才制度牵引。最近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到,到2020年,要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个宏大的目标需要我们能够在党的领导之下,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在推动人才合理流动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契机,多元化人才引进途径和渠道。同时,在人才的使用方面,要能够适应市场、引领市场,实现人才的价值。

  创新人才培养要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截至2015年底,我国总人口13.74亿人(不含港澳台),其中劳动年龄人口(16周岁至59周岁)9.1亿人,就业人员7.79亿人,就业人员中,城镇就业人员3.11亿人。全国15岁以上受教育年限为8.9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9.9%。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我国的人才培养和发展还有很多落后的地方。这也说明了我国的人才培养并没有很好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发展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响应,劳动力市场存在结构性的失衡,同时存在着“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的现状。我们面临就业压力大、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等问题。所以,作为创新供给要素,人才的培养要问题导向,追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需求,关注市场结构的变化。

  创新人才培养要体现道德至上理念。所谓人才,要“人”与“才”兼备。高校在培养学生知识、文化、技能的目标下,要能够充分地结合市场需求,让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的使用方式、领域,提前让学生建立市场化、职业化、国际化的素养,更好地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同时,这种职业道德的培养更需要高校拓展教育方式,以多种手段,加强基于“底线”教育上的德性教育。

  创新人才培养要推动全球人才资源整合。我国高校每年招生从1990年100多万到现在的700多万,大力培养和开发了一大批人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不断变化、全球性的、需要技术的经营环境中,寻找和留住人才成为竞争所在。为此,我们应当从全球范围来考虑公司人才配置。

  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创新人才合理使用。企业、政府、高校等用人单位,要能够实现人才的价值,必须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真正将人才的价值发掘出来;同时,用人单位要能够体现人才的价值,对人才做出相应的回报,这种回报包括了薪酬、福利、机会等。通过建立“人尽其才”的实践平台和“人获其‘财’”的价值平台,用人单位才能够获得人才的有效供给。有了“人”这一最重要的资源,用人单位才能够真正获得发展,并进一步推动人才的供需均衡。

  人才的供给均衡离不开人才管理服务业,但是我国的人才管理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专业性、创新性、服务性都存在较大的不足。要想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人才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人才管理部门首先要进行改革,提升从业人员的水准和价值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才管理各职能方面的技术和产品创新。

  (作者系南京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