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追思杨绛,悼念这一场孤寂的文化苦旅

2016年05月27日 07:02   来源:红网   苏童

  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澎湃新闻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对这一消息进行了确认。

  杨绛先生的离去,洗尽铅华,在扼腕惋惜的同时也携带着祝福的荣光。阔别数载,杨先生和钱先生这对眷侣终是在另一个世界再度重逢。专心学问,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甚是难得,文人多打着“文化”的头衔,在纸醉迷金的金钱世界里一度沉沦,中国当代,鲜少有纯粹的文化人,这是时代的悲哀,亦是时代不能逆转的潮流。专心学问是一场孤寂的文化苦旅,先生走了些许年,用怡然自得的心态,谱写出老一辈文化工作者的情操和修养,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清欢。

  纵观杨先生一生,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曾翻译《唐·吉诃德》;早年还曾创作剧本《称心如意》;晚年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及《杨绛全集》。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劲头,成就了婉约怡人的文化流派,将一抹文坛的清新雅致娓娓道来,钱锺书曾言,杨绛之于我是“最好的妻”,先生的离世,女儿的先别,都未曾将这个心静如水的女子带离这场苦旅,先生千古,竟是去赴那场“我们仨”的归属,火萎了,他们仨,终是坐在这通透的阳台之上,看到了一片蓝天。

  杨绛千古,这位无名无位自在到老的文人,活得剔透活得纯粹,每一位大家的离世都带着淡淡的哀伤和一抹释然。文化的纯粹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变得弥足珍贵,专心学问是一种“通时达变”的洒脱,超然物外的释然。杨绛先生一生节俭,不被世俗左右,心中无欲无求,才能做得了学问,心中自有芳华,才能承担起传承的重任,中国文坛的未来需要的是洗尽铅华的文化傲骨,是耐得住寂寞的文人“腔调”。

  《百鸟朝凤》的落败让我们见证了纯粹文化的落寞,真正的文化传承人是没有靠山的,对文化的忠诚在时下解决不了温饱,徒留下的只有独自摩挲文化瑰宝时闪现的一抹微光。文化是无以复加不容灼染的民族精魂,只有极少部分的文化珍爱者能够在浮躁低俗的“大众速食效应”给纯粹的文化一丝关注。而这份欣赏的冷清也注定是一场孤独苦旅,文化的喷薄必然伴随社会的动荡,和平年代无骚客也并非“莫须有”的哀叹。

  只望先生一路好走,我们用追忆的方式缅怀,也需要用珍视纯粹文化的风骨,赴这一场文化的苦旅,寻求在字里行间的怡然自得,正如先生所言,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无关。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一生写就的两个字:真实    2016年05月30日
  • ·缅怀杨绛,思考“后先生”时代    2016年05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