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调查”成生意是诚信的悲哀

2016年05月26日 07:19   来源:红网   黎禹君

  多达3成的简历存在造假情况,很多人都在“工作经历”这一项当中撒过谎……近年来,求职者在简历当中的一些“小动作”,逼得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不得不花钱、花力气去做员工的“背景调查”,甚至委托第三方机构像私人侦探一样去“侦查”对方的底细。(5月24日《北京晚报》)

  简历造假现象屡现,除了就业形势严峻,应聘者希望借此争取就业机会的心态外,更主要还在于人们普遍没有拿简历造假当回事。从经济规律来看,有需求就有产出,成本低、获利高自然有人趋之若鹜。现实中,简历“注水”成本低、核实较难、造假惩罚较轻,于是一些应聘者选择“铤而走险”。

  前程无忧曾针对“背景调查”话题进行一次专项调查。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企业中有60.2%会对所有拟录用人员进行背景调查,而剩余的39.8%的企业也会针对关键岗位员工或一定级别以上的员工进行调查。实际上,“背景调查”是诞生已久的行业,只是在国内还处于萌芽期。

  从“背景调查”到委托第三方侦探机构,折射出越发严重的造假简历现象,背后的社会信任危机让人不得不反思。简历“注水”现象不该被轻描淡写地原谅,其有悖于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也会造成不小的社会危害。

  对用人单位而言,求职者对自己过分包装,夸大工作能力,掩盖履历真相,将会降低招聘的有效性,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用人风险。对应聘者个人而言,一味注重简历上虚有其表的“高大上”,而不注重培养自己的真才实干,当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最终肯定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背景调查”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利己主义泛滥下的价值变异,失去的是正直、公平这些无形的价值。个人的诚信好坏不仅是个人品德问题,也关乎职业道德和社会风气。对求职者而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有诚信底线,应对这种危害社会公平正义的失信行为嗤之以鼻,才能秉承正确的价值观奉献社会。

  即使简历被查出“注水”,往往只是失去当前的求职机会,并不影响以后求职,正是这种造假成本的低廉催生了造假行为的疯长。因此,不妨建立基本的惩戒机制,如建立失信黑名单等。一旦出现简历造假行为,将今后的求职过程中将受到诸多限制,失信成本增大,自然也能对造假者产生威慑力。

  但是,治理求职者简历造假乱象,最重要的落脚点在应聘者。与其在就业时给简历“注水”,不如在求学阶段多把心思花在学好知识,积累实习实践经验上,逐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成为虚有其表的“注水老虎”。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