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转型:从“世界加工厂”到“世界智造厂”

2016年05月26日 07:0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张平

  近日,有媒体称,由于汇率波动以及工资成本上升,中国出口产品利润越来越薄。在一些行业,中国产品的竞争优势在减弱。“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经济模式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对此,专家们表示,虽然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中国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正在失去优势,但中国制造业与东南亚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技术优势,况且,中国拥有大批技术精湛的熟练工人,所以中短期内中国不可能摘去“世界工厂”王冠。不过,笔者认为,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痛苦的转型期,目前存在着三大挑战。

  首先,劳动力工资每年递增,再加上人民币对欧元、日元等货币的升值,使得中国人工成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据研究机构统计,从2000年至2015年,中国工资平均每年增长11.4%。即便和美国这种工资水平处在世界一线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也未见得存在优势。因为,美国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4倍,所以中国劳动价格虽比美国低,但并不一定代表劳动力成本比美国便宜。

  再者,中国工资涨幅已与东南亚国家拉开距离,很多国内外企业主将目光投向东南亚国家。2012年,中国人年均工资是6500美元,比泰国和菲律宾高出30%,是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的二到三倍,更是柬埔寨的五到六倍。为了节省人工成本,不仅是外国公司,就连中国公司也会到海外寻找廉价劳动力市场,这将给中国决策者提出新的挑战。

  最后,中国东西部劳动力价格差距正在缩小。有专家曾提议,将东部制造业搬迁到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但即使外国公司把工厂搬到中国较为贫穷落后的中西部,也只是权宜之计,因为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差距正在缩小。调查显示,中国东部沿海和西部省份的工资差距只有5%到6%,因此搬迁工厂带来的成本优势在一两年里就会消失。

  曾几何时,中国戴上“世界工厂”的桂冠,源源不断地向发达国家输送廉价商品,也助推了国内经济的高增长。但这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一方面,中国企业从国外换来了很多花花绿绿的钞票,按照规定必须进行结汇,这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基础货币超发严重,给通胀埋下隐患。另一方面,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消耗了大量国内资源和环境、压低劳动力工资,而这种红利的释放,本身也不具备可持续性。

  所以,中国逐步退出“世界工厂”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从短期来看,中国有优越的基础设施、完整的供应链以及技术成熟的产业工人,这将给中国制造结构转型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外部压力将迫使中国经济完成结构性转型,即从出口导向型转为以内需为主,从而减少中国经济对海外市场的依赖。

  中国工业在经过20年的迅猛发展之后,逐步由中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中国制造正在从服装、玩具等廉价商品向汽车、飞机以及电子产品等更高价值制造业转变。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将是中国制造由原来的“世界加工厂”转为“世界智造厂”的起点。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