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们为什么如此怀念杨绛

2016年05月26日 06:51   来源:中国青年报   王钟的

  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105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杨绛的地位可能不是最高的,但她所取得的社会关注度,或许可以说超越了她在文学界的地位。但是,众人的敬仰并非毫无依据,从杨绛先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当代人稀缺的闪光点。

  杨绛是钱锺书的妻子,是著名作家、戏剧家和翻译家。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60多年,直到2014年还在公演;她的《干校六记》《我们仨》等作品具有穿越时代的力量,也是出版界叫好又叫座的畅销书;她翻译的西班牙文学名著《堂吉诃德》是该书最好的中文译本之一。与一些文学家相比,杨绛称不上高产作家,但几乎篇篇以精致的文本、深邃的思想让读者折服。

  人们怀念杨绛,因为她的作品让人在浮躁的文学风气中感到一股清新。从创作活跃的年代看,杨绛和“鲁郭茅巴老曹”等现代文学大家属于同代人,但因高寿与晚年旺盛的创作力,她又是不折不扣的当代作家。

  杨绛的许多著作都是“超级畅销书”,但是没有一本书的销量是通过炒作获得的。她的《我们仨》等晚年作品让人接触到一种“新鲜的经典”,她的创作态度明白地回答了当代文学能不能产生经典和怎样产生经典的疑问。

  人们怀念杨绛,还因为她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品格。杨绛出生于1911年,这决定了她要生活在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年代。“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这句英国诗人兰德的诗,也是杨绛一生为人处世的写照。杨绛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骨气,特别是在日寇侵华期间,她和丈夫钱锺书身陷上海孤岛,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巧妙地与之周旋;她还有着深厚的西学素养,对推动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们怀念杨绛,同样因为她与钱锺书先生“稀缺”的爱情故事。钱锺书引用英国作家的话来描述自己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在各类关于杨绛的传记和报道中,流传着许多钱锺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这些故事之所以能够屡屡打动当代人,是因为这种爱情观念传达了人类最真挚的情感,让一些流行的浮躁爱情观相形见绌。

  杨绛应对困难的勇气和担当也令人折服。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一度被安排扫厕所,但她认为“收拾厕所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其一,可以躲避红卫兵的“造反”;其二,可以销毁“会生麻烦的字纸”;其三,可以“享到向所未识的自由”。这种豁达与坚韧让她走过了那场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难能可贵的是,杨绛能够真实地将自己在逆境中的遭遇记录下来,以文学的方式提醒后人牢记历史教训。

  近年来,每每有文化老人去世,公众都会产生强烈的怀念情绪。这种现象是令人欣慰的,它至少说明了尊重文化和文化人的社会风气没有消失。但是,人们的怀念也蕴含着一句潜台词:像那些文化老人一样的人,在当下是否能够继续出现?文化老人给我们的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继承和创造更多精神财富的责任,落到了当代人的肩上。这也是人们怀念杨绛所要表达的最主要观点。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一生写就的两个字:真实    2016年05月30日
  • ·缅怀杨绛,思考“后先生”时代    2016年05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