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全国各地将有四百多万中小学生使用语文版一年级和七年级新修订的语文教材。新修订的语文教材40%的课文将被更换,其中《南京大屠杀》被替换为《死里逃生》引发关注,网上热议“南京大屠杀”题材被撤。对此,语文出版社发出声明称,与事实严重不符。新教材只是将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一文换成张纯如所写的《南京大屠杀》一书的节选,课文题目为《死里逃生》。(5月24日《北京青年报》)
教材的改动,哪怕即使改一点,也会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近些年,我们修订教材很多时候都是封闭的,没有向社会公开,从而和社会脱节,不相适应。这和教材的修订全社会关注相脱节,因而受到猜测、质疑再所难免。
传言误报的教材修订也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如朱自清《背影》中描绘的父亲形象曾经感动和影响了无数人。可是另一方面,我们近些年来,不时的听到《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语文教材的传言。但这篇文章是写于1925年,那时候没有立交桥、地下安全通道,交通规则还没有这样的深入人心。且这篇文章不是表现父亲遵守交通规则,而是表达对父亲的爱,真实的记录父亲的言行,从而让人感到真实。
其实我们很多文章如果以现在的目光来看,都有一些问题。如《武松打虎》,是违法行为,老虎是国家保护动物;如《火烧赤壁》,是破坏环境;《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宣传的是血腥暴力,对孩子影响不好等等。但是这些是我们删除教材的理由吗?当然不能。一方面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刻意对待古人。另外一方面,我们读文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正确的读书态度。通过这样的读书,才能提高孩子的识别能力。
南京大屠杀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惨痛记忆,也是世界人民的惨痛记忆。为了铭记这场震惊世界的惨案,1985年,南京人民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现场遗址之一的江东门建立了一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在展厅陈列了大量的资料、文献、图表、照片和实物,揭示了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杀、烧、淫、掠的种种暴行。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5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项目名单。面对这样一个重要的事件,怎么能逐出教材呢?因此从一开始的时候,我就不相信这样的传言。果然语文出版社的回应证实了我的这一想法。
其实语文出版社之所以要把《南京大屠杀》替换成《死里逃生》,就是因为张纯如所写《南京大屠杀》片段《死里逃生》,不仅写了南京大屠杀的惨无人道,而且刻画了一个普通中国妇女李秀英在日本鬼子惨无人道的暴行面前智勇双全、勇敢反抗的事迹,感人至深。这样突出描写个体命运,更能感染人。那么我们对教材编写单位为什么不早点公开,让教材修订更透明呢?如果事先公开征求意见,还有这样的不实传言吗?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标准,每次修订教材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但是我们应该达到认同的最大公约数,要做到这些,应该让教材修订公开。而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让人难以琢磨,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争议。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