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2016年05月24日 09:57   来源:南方日报   王衍诗

  从历史的经验教训来看,要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并非易事,甚至有时候制度不仅未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反而让权力把制度关进笼子里。制度与权力始终是对立的矛盾统一体,制度总是想尽可能地限制住权力,权力总是想突破制度的限制,两者的较量永不停息。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今天,真正用制度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牢记党的理想信念和宗旨。要清醒认识革命先辈们立党为什么,革命夺权为什么。老一辈革命家们不少出身于富农甚至地主、资本家、旧军阀家庭,他们不顾家人反对甚至背叛家族,提着脑袋闹革命,绝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共同的理想信念,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今天的党员干部,入党时也都曾豪情满怀地想为党和人民做一番事业,但时间一长,往往容易忘记初心,忘记“为什么出发”。王岐山同志说:“作为共产党员,要时刻牢记对党的承诺,经常重温党章,重温党的誓词,坚定自己加入共产党时的初衷。经常对照一下,看是不是时时、处处、事事都牢记,都坚守着党的理想信念和宗旨。”做到这一点,严以用权就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弘扬老一辈革命家严以用权的光荣传统。在严以用权上,老一辈革命家们做了很好的表率。如毛泽东同志从不为亲友谋私,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位亲戚给毛泽东写信请求调到北京工作,被毛泽东严肃拒绝,他在回信中写道:“不要来京,不要使政府为难。我是国家主席,不是毛家主席。我只能解决大多数人的困难,要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如果只解决一个人的困难,只考虑自己的亲属,那么我这个主席就当不成了!”周恩来同志公私严明,有一次去人民大会堂会见外宾前先到北京饭店理发,他将中南海到北京饭店这一段算办私事,交纳车费。老一辈革命家们严以用权的崇高风范,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大力传承和弘扬。

  (三)认清手中权力的实质。一要弄清权力从哪来。今天的权力源自革命前辈的流血牺牲,仅抗日战争中国军民牺牲、死难者高达3500万人;源自人民群众无条件的支持,正如一首民谣唱道:“最后一碗米,拿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他上战场。”二要明白继承权力为什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代人手中,是为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要明确用权干什么。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决不能以权谋私。当今社会是多元的社会,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选择空间,但一旦选择了某个社会角色,就必须按相应的行为规范行事。选择做党员干部,就要放弃对利益的追逐,决不能既想当官又想发财,用手中的权力捞好处。

  (四)反复无穷地改造“三观”。一些领导干部走上滥权腐败道路,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总开关”出了问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加强自我学习,加强道德修养,不断巩固扩大正确的思想认识,改造减少不良的思想情绪。要经常对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检视自己,常思律己之益、常思放纵之害,勒紧心中的“紧箍咒”。

  (五)人人都要接受监督。不受监督的权力,会把人性的弱点激发出来,使人忘乎所以,走向疯狂。党员干部要正确对待监督,真正把监督当成对自己的爱护,增强接受监督的自觉性。要善喝“苦药”,听得进逆耳良言。要防止头脑膨胀,切忌被权力冲昏头脑。要做好“慎”功,始终坚持慎始、慎独、慎微。要克服侥幸心理,绝对不要低估腐败暴露概率,切实守住纪律底线。

  (六)制度笼子要缜密且有刚性。制度与权力,始终是相生相克,彼弱此强,此弱彼强。如果制度不强,形同虚设,那么权力就会像牛栏里关的猫,进出自由,有恃无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很多落马官员在忏悔材料中都提到,从来没把制度当回事,基本是“一言堂”,自己说了算。制度得不到执行,任由权力践踏,必然损害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对个人、对组织都是深刻的教训。扎紧制度笼子,必须终止不管用的制度、完善有漏洞的制度、出台急需的有效制度,构建管用有效的权力运行、权力制约、权力监督制度体系。要捍卫制度的权威性,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之上没有例外,对违反制度、规避制度、破坏制度的坚决查处,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作者系广东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省预防腐败局局长)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权力就是责任,有责就要担当    2016年07月19日
  • ·规范权力才能让公民免于恐惧    2016年06月14日
  • ·“扶贫先扶亲”是权力“偏心”    2016年04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