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上订餐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习惯通过手机APP或电话叫外卖,来解决吃饭问题。
叫外卖,有利也有弊。利是方便、快捷,价格也比上餐馆便宜; 弊则是产生大量生活垃圾,制造白色污染。据中新网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外卖垃圾基本处于无人回收的状态。
于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被提出来了:一顿外卖付出多少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看来是非常昂贵的。据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公布的数据,这三家外卖平台的日订单量大概在700万单左右,据此可以算一笔账,按照每单外卖用1个塑料袋,每个塑料袋0.06平方米计算,每天所用的塑料袋可覆盖42万平方米,大约相当于59个足球场,大约15天即可覆盖一个西湖。上海三家外卖平台用的塑料袋,一年可覆盖24个西湖。山东省也有一个类似的统计:该省2015年平均每天网上外卖产生的垃圾面积能覆盖2.6个大明湖。
人们当然不会把吃剩下来的塑料袋和饭盒都去用来覆盖西湖或大明湖。那么,这些塑料袋、发泡餐盒到哪里去了?据说一般都不回收。透明PP塑料餐盒回收价格是2元/公斤,而且必须是干净的才收,不干净的不要。谁会去干这种收益甚微的活儿?
于是,填埋和焚烧,便是处理塑料袋和发泡餐盒的两条出路。
数据显示,目前上海每天消耗一次性塑料袋、发泡餐盒超过500万只,按平均每个容器10克计算,每天产生塑料垃圾50吨,一年产生近1.5万吨塑料垃圾,这些垃圾不管是填埋还是焚烧,都会造成严重的土壤、水体或空气污染。
塑料袋埋在地下要经过大约两百年的时间才能腐烂,会严重污染土壤。如果采取焚烧处理,则会产生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影响人体健康。塑料袋强行进入土壤之后,由于它自身的不透气性,还会影响到土壤内部的热传递和微生物的生长,从而改变土壤的特质。这些塑料袋经过长时间的累积,还会影响到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早在1847年,德国植物学家和农学家、慕尼黑大学教授卡尔·尼古劳斯·弗腊斯就在《各个时代的气候和植物界,两者的历史》这部名著中,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自然生态维护的前景表示出极大忧虑。他指出:“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土壤不能产生其最初的产品,并使气候恶化。”今天,大量的白色污染产生并进入土壤,人和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人类和文明的“对抗的过程”愈演愈烈,弗腊斯的预言不幸言中。叫外卖产生的白色污染,成为积极参与这种人类和文明的“对抗的过程”的新伙伴,这是我们以前没有料到的。
有人反问道:难道吃个盒饭也有罪?有罪当然未必,但污染了公共的绿色家园,无论是从长远或从当前来看,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倡导已持续近十年,但收效不大。上海作为外卖普及的一个大城市,我们没能在一开始就考虑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和应对之策。考虑到叫外卖正逐渐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如何减少外卖带来的垃圾污染,是一道需要消费者、商家、外卖平台和垃圾回收产业共同思考和破解的难题。
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可回收、可循环的包装材料。目前国家正在准备修改《循环经济促进法》。我们可以从法律上对外卖所使用的材料作出减量化、约束性规定,可以运用经济手段让消费者作出选择。要减少使用一次性餐盒,大力推广使用能够回收利用的透明环保餐盒。外卖平台可以提供一些选择项,比如是否自备筷子,袋子是否可以回收等。日本有一家名叫玉子屋外卖大咖,仅在东京地区每天就能卖出13万份盒饭,只有一种价格——430日元(约为人民币25元)。他们每天都会在用户用完餐后派人过来统一回收餐盒,并返还给用户一定补贴。回收后的餐盒会通过自动消毒机进行统一清洗消毒,可以重复使用,有效消除了白色污染。
“十三五”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将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专家呼吁国家应尽快出台一次性发泡餐具的生产标准,把它作为一项国家控制的环保产业来实施。这要求政府指定企业生产、指定企业回收,准入门槛要高、政府监管要严。但严管生产环节只能提高其安全性,必须最大限度地做到使用后能回收利用。一次性餐盒回收难度大,企业利润少,政府如果能够增加一些费用,就可以引导和鼓励餐具制造企业创新并加大对环保型餐具的生产,为二次使用、回收利用或是掩埋分解提供更多可能性,也可以倒逼消费者选择可以重复利用的餐具盒。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