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再次振兴的关键

2016年05月24日 07:55   来源:中国网   

  时英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面对东北经济的深度下滑,结构调整压力的凸显,国企下岗职工安置以及人才和资本的外流等突出问题,前不久国家公布的《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以及配套文件给东北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意见强调了要继续完善体制机制改革,并开始研究制定东北的三年滚动计划,初步规划有130个重大项目,总资金额达到1.6万亿元,再加上央企万亿投资助东北发展,国家对东北的支持力度空前。

  作为中国重要的战略区域,东北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繁荣到衰败、从振兴到再振兴的艰难过程,爬坡过坎困难重重,资源诅咒难突破、传统工业难转型、国企改革难托底、民营经济难发展,体制机制难突破,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转型维艰,对东北经济的影响不可小视。

  十年黄金期,但改革不彻底

  虽然经过十年振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东北经济的国企依赖依然严重,国有企业的问题仍是东北经济问题的核心。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展大规模的国企改革,大量中小国企破产重组,上百万的国企员工下岗分流,当时东北的许多国有企业也进行了破产重组。但是与很多地方不同,东北的这次改革并不彻底,政府在留与不留间博弈,仍打保守牌,很多大型国企遗留问题依然很多,并没有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为了解决二十一世纪初期东北经济面临的困难,尤其是国有企业的问题,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出台,大量政府投资救活了部分东北国企,接下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东北制造业的定位,也使得东北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十年振兴期间经济增速达到了12.2%,同期全国平均增速为10.7%。

  但是,东北的国有企业存在的体制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私营经济没有发展起来。这使得经济危机来临时,以国企为主的传统资源产业和制造业出现严重的经营问题,经济的脆弱性更为显现,尤其是日益增多的“壳企业”已经成为经济的巨大隐患。

  数据显示,2015年,吉林、黑龙江、辽宁的GDP增速分别为6.5%、5.7%、3%,远低于全国平均增速。从黄金十年到东北告急,东北经济的脆弱令人困惑。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上一轮振兴实际上是靠投资拉动,结构没有根本性改变。

  东北经济振兴的关键还是在于深化体制改革,尤其是国企改革。虽然总体来看国有企业数量在减少,但是存活下来的国企多为体量大、影响范围广、涉及职工多的大国企,或是央企,转型改制艰难。

  从龙煤集团的例子就能窥见一斑。2008年,黑龙江省推进各地国有煤炭企业资源整合,在重组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四个重点煤矿优良资产的基础上,组建了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龙煤集团。后煤炭行业不景气,龙煤集团上亿级的巨额亏损下要养活的员工多达24万人,人工成本占公司总成本的47%,劳动生产率却仅为全行业平均水平的34%,人力资源分布极为不合理。

  针对龙煤的困境,政府拟拿出30亿元资金进行救助,但明显难治本,输血的同时“失血”仍在继续,造成了极大的社会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龙煤集团这样的老国企在东北并不在少数,虽然体量各异,涉及的员工数量不等,但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整个东北的国有企业都处在艰难的转型期。

  东北国企的资源垄断性地位也严重制约了当地民营经济发展,上下游民营企业对于国企体制存在依赖,在国企经营困难时也受到很大冲击。东北私营企业数量虽然在增多,但规模仍然偏小。

  而且,由于体制僵化,东北出现大量人才外流的问题,加上人口结构老龄化,人才紧缺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国企改革是东北振兴的关键着力点

  此次东北的三年滚动计划,政府的大量资金除了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外,还会部分用于解决国企改革过程中职工的安置问题,以合理引导劳动要素流动。但显然,仅靠政府“输血”是难以实现经济再次振兴的。

  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东北作为中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经济仍然在依托资源产业、中低端制造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的拉动,正处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不足和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转型阵痛是不可避免的。

  事实上,传统的资源型地区通过转型发展以获得经济的腾飞是非常困难的。如德国的鲁尔区,美国的匹茨堡以及美国的底特律,都经历了漫长的经济转型过程,其间都经历了经济增速的大幅度下滑、结构的深度调整以及人口的大量流失。

  以美国的匹茨堡为例,20世纪初期,该地区人口达到60多万,但随着经济的衰落,目前该地区人口仅为原来的一半。

  东北地区也面临着同样的状况,大量的人口流出就是源于经济的衰落和体制的制约。因为人才和资本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经济发展好、体制机制顺畅的地方。

  而体制机制变革方面,国企改革首当其冲,是解决东北经济发展问题的核心。

  大力推进国企的分类改革,引入市场机制,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可能成为东北经济突破困境的关键着力点,牵一发动全身。这一过程中进一步理清政府责任关系,促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是推动东北经济再次繁荣的治本之策。

  东北经济发展受到长期积累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所有制结构的影响,正处在艰难的转型期,经济稳增长压力巨大。随着相关支持政策的密集出台,东北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期,长期积累的问题需要一定时间来消化和解决,可持续发展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时间。

  重工业基地“轻化”转型,敢于“大破大立”

  此次《若干意见》中强调,到2020年东北地区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东北必须在一些关键环节做出更多努力。

  东北应该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契机,充分利用在装备制造、电子科技、生物制药以及绿色农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加强在产业调整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

  同时,东北可以积极效仿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转型经验,促进重工业基地“轻化”转型,如借鉴重庆、成都和广东等城市技术升级、产业转移以及新兴产业培育方面的发展经验;还可以加强与其他区域的合作,比如以大连、珲春为核心,促进与日、韩的贸易合作,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为重点区域,深化对俄的开放合作等。

  另外,东北还可以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发展实践,发展新的经济业态。比如可以利用良好的冰雪资源,力推冰雪旅游业发展,通过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文化旅游氛围的营造和外部资金的引入,挖掘新的增长点。

  去产能过程中应该敢于“大破大立”,敢于试错,加大创新投入。

  东北是去产能的重点区域之一,1.6万亿元资金支撑下,去产能的力度应该增强,敢于淘汰一些早已落后的资源型企业或重工业集团。国有企业无疑是重点,这时要做好分类,敢于“大破大立”。同时,配合新产业培育措施,如成立新产业培育基金、加大创新投入以及构建畅通开放的体制机制等。

  这一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就业安置的问题,通过给一些能够为分流职工提供就业机会的企业给予减免企业所得税、给向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转移的劳动力提供职业培训等措施,引导劳动要素合理流动,并通过新业态的培育、社保体系的完善和其他福利措施吸引劳动力流入,这经济发展的根本。

  最后,进一步理清政企关系,放开市场准入,优化地区政策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铺路。

  政府营商环境是吸引外资进入的主要因素之一,但从招商引资模式看,东北地区招商引资仍然以政府为主导,招商成本高、主体单一,市场化运作程度低寻租空间很大。扭曲的政企关系带来的寻租依赖和对优良资本的排斥,使得东北地区招商引资难以取得实效。

  东北需要以法治和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推进行政体制改革,通过简政放权、明确行政审批事项以及加强监管等方式防止寻租滋生,通过干部培训、组织换血以及合理处罚等方式,增强体制活力,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