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米“自由落体”没必要过度解读

2016年05月19日 07:06   来源:红网   追月

  最近,手机市场的座次风云突变。今年一季度,虽然华为手机排名登顶毫无悬念,但小米手机出现断崖式下跌却令人大跌眼镜,反而是OPPO和vivo的排名,芝麻开花节节高。

  曾经风光无限的小米手机,如今在销量上竟然出现了“自由落体”,的确显得有些尴尬和落魄。有观点认为,那些只靠打价格战、在网上撕的、或是在创新上没有突破的手机企业,即使价格再低再激进,也得不到用户的长期追捧。这似乎是在暗指小米手机的“自由落体”,完全是咎由自取。

  不可否认,这种观点有合理的一面。毕竟,相较于稳坐龙头位置的华为以及不断推出新产品的魅族、OPPO等竞争对手来讲,小米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确存在不足。然而,笔者却认为,这种观点没有抓到本质,显得有些偏失和肤浅。

  要知道,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而非是单一的构成。具体来讲,除了技术研发能力之外,企业的定位是否准确、营销模式是否有效等等,都毫无疑问应当属于竞争力的范畴之内。以小米的“自由落体”事件为例,纵然小米没有太多的核心技术项目,但谁又能否定其“饥饿营销”模式的成功?况且,小米公司在网络平台上的大出风头,从本质上来讲,其实是性价比最高的宣传手段,怎么会被说成是“不务正业”呢?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如何看待小米产品销量的“自由落体”问题上,显然没有必要强求一致。只不过,笔者觉得,既然小米公司是市场主体,那么理应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去审视和看待。也就是说,整个社会既要看到小米的不足之处,也不能忽略其优势。更何况,商界之复杂,远超公众想象。既然我们都是局外人和旁观者,那就注定无法了解到真实的情况,由此而言,公众因为一份数据报表,就在主观上做出结论,是不是有武断和肤浅之嫌?

  更何况,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动态的市场经济体系中,挑战往往意味着机遇。换言之,无论是小米还是其他市场主体,都要经受市场的残酷考验,在失误和挫折中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模式,弥补不足,进而再次迸发出活力。也正因此,公众评判一个企业是否有价值和竞争力,除了要看企业产品的销量和市场份额之外,还要关注企业是否具有成长性和持续性。唯有如此,才算是公平公正,客观理性。

  说到底,小米公司只是一家企业而已,其在销量上出现的“自由落体”,只不过是市场竞争下的必然结果罢了,根本没有必要被过度解读,更不应借此来否定网络营销以及低价模式的合理性。同理,即便是华为公司因强悍的创新能力登上龙头之位,但也并不意味着技术研发能力就真的是唯一竞争力要素。对此,公众唯有用更加系统化、市场化的观点来解读,才能够抓到本质、找准核心,进而得出最合理的结论。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