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换挡转型关键期的中国经济,由于矛盾增多,风险加大,又很容易被现实问题引导重回刺激老路,而放松对促改革、调结构的坚持。因此,不管是宏观政策取向,还是微观应对,面对L型经济走势,必须保持定力,不为短期利益所动
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走势,L型走势是一个阶段,不是一年两年能过去的。权威人士近日对中国经济形势的此番分析,引发各界广泛关注。这一L型走势的通俗解读就是,未来中国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平稳,既不会出现强劲的反弹,也不应出现明显的失速。而要走出这一阶段,指望“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万万不可,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动力和形成新结构,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L型趋势并非最新提法。今年初,在人民日报《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文中,权威人士就指出经济“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不过,在一季度经济数据全面向好,中国经济有明显企稳迹象之时,权威人士不但明确了经济的L型走势,而且就此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还是有些特别的意味。一个重要的背景是,随着经济的企稳,近一段时间以来,对经济走势议论比较多,现实中对传统增长路径的依赖有所强化,对反弹的高度也有不切实际的乐观。权威人士在此时发声,显然有“正视听”和“稳预期”意味。除了确认当前经济有所企稳回升之外,更希望传递明确的改革信号,是希望各级各地多做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事情,丢掉指望短期刺激政策促进经济重回高速增长的幻想。因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仍在,此前促使经济出现企稳迹象的绝大部分动力来自投资增加,一定程度上要靠加杠杆来推动,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隐患。而进入换挡转型关键期的中国经济,由于矛盾增多,风险加大,又很容易被现实问题引导重回刺激老路,而放松对促改革、调结构的坚持。因此,不管是宏观政策取向,还是微观应对,面对L型经济走势,必须保持定力,不为短期利益所动。
年初最大的担忧在于经济增速下滑过快。但在信贷剧增、投资回升的情况下,一季度经济实现了6.7%的增速,又由于投资拉动经济有滞后性,加上去年下半年基数较低,全年完成经济增长目标的压力已大大减缓。因此,L型走势下,未来经济失速可能性极小,而政府则有了更大的空间和动力来推进结构调整。当然,权威人士对U型、V型走势的否定叠加调结构作为核心矛盾,同样意味着,经济出现强势且持续反弹的可能性也不大,就是说,国内经济运行虽总体进入平稳态势,但并未真正从景气谷底走出来,筑底的过程大概率仍会出现反复。经济的真正复苏惟有依靠改革和转型。
从国家统计局最新经济数据来看,整体上4月远不能和3月的全面向好相比。除了房地产相关数据一枝独秀,4月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社消零售等同比增速均较3月有所回落。在一季度支撑经济回暖的三个核心要素中,虽然地产和基建投资仍保持较高增速,并将继续在二季度托底经济,但天量信贷已不复存在且也难再现,而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继续表现低迷,表明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依然较弱。由此也可以看出,权威人士在经济回暖之时发声,不但有很强现实针对性,也极具前瞻性。
因此,虽然本轮反弹有赖于地产和基建的双轮驱动,但“重走”老路却非根本目标,而在于为结构转型争取时间、创造条件。一定意义上,明确经济L型走势,也是在为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倒逼压力。众所周知,若能在高增长中轻松挣钱,任谁也难有动力苦练内功升级转型。但当前经济运行中分化趋势愈益明显的现象已发出警示,必须增强把倒逼压力转化为内在改革动力的紧迫感。因为,体现在产业、行业和企业间甚至地区上的各种分化,意味着资源的重新分配、新旧动力的转换和区域战略地位的更迭;意味着代表了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是经济复苏的动力源,而目前产能过剩的行业将很难再现昔日辉煌;意味着在去产能、去杠杆过程中,只有那些竞争中的强者才会“剩者为王”。虽然,这种分化的产生有历史原因,也有客观必然性,但于行动主体而言,能否成为分化中的赢家,关键还在于是不是能保持战略定力,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下真功夫。